疫情第二波冲击更大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4月11日


凌昆

近日本港对输入疫症有广泛关注和热议,如问题不解决,不单之前的抗疫努力前功尽废,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亦将巨大,故应予高度重视。

欧美疫情较中国严重

香港抗疫已经历由内地输入的第一波爆发,在採取了对内地封关措施后得到缓解,新增确诊数目显着放慢,有些日子更出现零增长。随着内地基本控制疫情,香港疫情预计也可在4月末过去。可惜当曙光在望之时,由海外带来的第二波爆发开始了。最初是印度与埃及的旅行团出事,随后更严重者是由欧美传来的病例。对第二波的一些特点必须注意:一、第二波比第一波更强劲,新增确诊人数连日来达双位数且屡破纪录。升势又急过100、200,势如破竹。二、来势兇猛有客观基础,欧美等海外病源远较内地巨大;海外确诊数目已为中国的两倍多,欧洲意德法西四国超过中国,意大利死亡人数亦超中国。三、香港由于历史等原因与欧美特别是英国的人文交往密切,再加上作为国际金融、商贸中心,国际人流量大,令欧美疫情影响高于内地。在第二波爆发中,香港成了全国最大疫埠,超过台湾、广东、北京及上海等。四、展望前景将或有超级的持久大爆发,西方政府及专家已有各种惊人预测。英国政府被洩漏的内部报告指80%人口会感染,15%或800万人要住院,有专家指死亡人数可达50万。美国被洩报告指新冠肺炎传播力强类似1918大瘟疫,影响可达18个月,医疗体系及关键基建将不胜负荷,美国国会主治医生估计美国有7000万到1.5亿人感染,只有80%可康复。加州州长指病例四天翻番,八周内将有56%人民感染。德国总理默克尔亦警告会有六至七成人民感染。相比之下,中国疫情如小巫见大巫:中国确诊以万计死亡以千计,但欧美确诊可能以千万或亿计而死亡以十万计。

须重订纾困措施

因此,香港在第二波下所受压力将非同小可,有几点尤须注意:一、香港的海外留学、工作人士以至部分移居者可能选择回流。随海外疫情及生活环境恶化且有排华情况,回流人数或将升至数以十万计。二、海外人士因各种原因不介意自费隔离来港检测及诊治。若每日平均数百,累积下来将增加本港医疗系统及行政负担。三、经港转机增加了港人回港感染风险。有鉴于此,本港已停止了非香港居民过境。澳门亦开始关注港人的传播风险,宣布入境澳门的港人要在指定地点作14天医学观察。

除对输入病例要严防死守外,还须十分重视海外疫情对本港经济的直接及间接冲击。欧美等多国已封城封关,如此大规模的全球化阻断人流行动前所未见,对各国经济及国际交流的影响不容低估,必定超出1997亚洲风暴、2008金融海啸、2003SARS及2009H1N1瘟疫的冲击。国际机构及大行对前景日趋悲观,认为全球性衰退(至少短期的)已难避免。

如摩通认为欧盟次季GDP将跌22%,美国跌14%,全球不计中国跌近14%,其严重性直追上世纪大萧条。高盛又指美国次季GDP将跌24%!这些情况若实现,所引发的金融震蕩也将是前所罕见的,不排除主要股市在已跌三成的基础上再跌三成。

对此,香港必须有所準备。有信心联繫汇率、银行体系及市场运作在冲击下仍可保基本安全,但所引发的负财富及信用紧缩效应对经济的间接打击将十分巨大。此外,香港作为高度国际化及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再加上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受外围封关的直接影响更大。之前财政预算提出的纾困措施,乃在未有第二波大爆发时设计的,在新形势下肯定有修改的必要了。





对此,香港必须有所準备。有信心联繫汇率、银行体系及市场运作在冲击下仍可保基本安全,但所引发的负财富及信用紧缩效应对经济的间接打击将十分巨大。此外,香港作为高度国际化及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再加上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受外围封关的直接影响更大。之前财政预算提出的纾困措施,乃在未有第二波大爆发时设计的,在新形势下肯定有修改的必要了。

上一篇:议员耍特权 别人染风险
下一篇:危机当前 同心抗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