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骏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与香港素有密切联繫的美欧国家疫情呈指数级恶化,使相当数量的香港移居这些国家或者在这些国家留学的香港永久居民,返回香港,给香港防控疫情带来新压力。原本从3月11日起,特区政府鑒于本地疫情得到控制而恢复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服务。但是,由于输入病例增加,从3月23日起特区政府不得不把恢复了的服务再次关闭。
宜建临时医院
输入病例增多,也给香港公共医疗体系带来新压力。媒体披露,香港公立医院负压房的使用已接近饱和,医管局不得不考虑放宽独立隔离治疗,把两三个新型冠状病毒康复病人置于同一间病房继续医治。港府内部已开始部署一旦公立医院负荷饱和的应变计划,其中,一个想法是建设「港版小汤山医院」,选址考虑包括正用作检测中心的亚洲博览馆,但据悉政府内部对方案有分歧,暂未落实。
从疫情全球大流行趋势看,在特区政府不封关前提下,输入病例将持续一年半至二年。输入病例不断,香港本地受感染病例也就难以阻止。所以,特区政府必须尽快决定地址,动工兴建「港版小汤山医院」。若等到公立医院负荷饱和再动工,则晚矣!
另外一个更困难的问题,是疫情全球大流行必定加重香港企业倒闭或结业潮、僱员失业潮和在职员工减薪潮。香港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缺乏经受经济持续衰退的能力,遑论此次全球经济不仅会衰退而且很可能恶化为大萧条。
应破除小政府成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月20日,英国政府公布援助方案,其中一项措施,是替企业向受疫情影响而无法工作的僱员支付最多八成薪金,每月上限为2500镑(约2.2万港元),条件是企业不得解僱有关僱员。英国政府财政大臣辛伟诚(RishiSunak)称,这是「英国历史上首见的措施」,旨在遏止裁员潮,初步为期3个月。欧洲其他一些国家都相继推出类似措施。
行政长官及其管治班子能否借鑒英国政府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此项政策措施呢?的确,那样做在香港也是史无前例的。关键是,人类正在经历的乃是近500年来空前全面深刻的巨变。巨变意味传统格局被打破而重组,也意味着传统观念被破除而更新。
政府替企业向僱员支付一定金额的薪酬,会给政府财政造成沉重负担。然而,稳定当前才能图谋长远。特区政府必须决断。
一是政府出资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建成「港版小汤山医院」,一是政府出资替企业向僱员支付一定金额的薪酬,两件事都动摇香港长期所信奉的政府与市场关係的原则,即崇尚自由市场。有些人会反对。不久前,美国的传统基金会已经把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桂冠从香港头上摘下来,转送给了新加坡,让香港一些崇奉自由市场者沮丧。我一直以为,对于西方机构的这一类评定应持淡然态度。香港应该怎幺做,取决于香港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不取决于纸上作业。
众所周知,英国政府对待疫情的态度,在短短十来天裏,经历了从被动应付到积极防控的急剧转变。约翰逊首相已称其内阁是「战时政府」。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向德国全体公民表示,德国正面对二次大战以来最大的挑战。即使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漠视疫情两个月后,终于不得不重视疫情在美国的快速蔓延而採取行动。香港没有理由不居安思危,特区政府没有理由囿于成规。
粤港澳应联防
我反覆强调,无论防控疫情还是维护和发展经济,香港都必须依靠国家。在防控疫情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必须尽快与内地结成共同防止疫情输入的出入境和检疫安排。在三地都基本杜绝本地病例的条件下,恢复三地之间在疫情爆发前的出入境和检疫制度,同时严格防止从外国输入病例。以此为前提,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恢复内地居民到港澳的自由行,恢复三地所有商务往来。香港经济在2003的SARS之后是靠内地居民自由行等措施激活的。面对全球经济衰退很可能恶化为大萧条的形势,香港经济唯一靠得住的「活水」,只能来自内地。
下一篇::议员耍特权 别人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