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内地改革开放的机遇,香港製造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向北迁移。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深化,吸引更多港商到内地投资,加快本地製造业式微。当年有专家建议政府支持业界升级,向高技术产业发展,但最终未能成事。反观亚洲的三小龙(新加坡、台湾、韩国)则一直大力支持工业发展,现时其人均工业产出仍十分骄人。香港顺势转型至服务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体,尤其在贸易、物流、金融、专业服务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去工业化却令产业单一化,整体经济对外围影响的防御力薄弱。
再工业化有赖多方配合
1997年金融风暴对香港经济的冲击,使社会正视产业多元化和升级转型的必要性及急切性。例如香港创新科技委员会首届主席田长霖教授,就于翌年建议政府设立创新及技术基金,资助业界创造新价值和提升技术,以促进科技发展。「再工业化」的种子,陆续透过在2000年成立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ASTRI)和创新科技署(ITC)以及在2001年成立香港科学园(HKSTP)等多间机构,得以在香港萌芽。
经过香港工业总会多年努力,政府终于意识到工业的重要性,在2017和2018年施政报告中宣布推动「再工业化」的决心。事实上,香港经过20年的努力,已逐步建立创科生态系统。基础设施方面,近年通过扩建科学园以及发展先进製造业中心、数据技术中心、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等计划,高科技工业研发和生产组群亦渐见规模。
然而,「再工业化」的成功还有赖多方面配合。最近,为鼓励业界善用创科、应用智能生产技术和加速「再工业化」的实体发展,政府宣布将拨款20亿元成立「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生产商在港设立智能生产线。日前创新科技署署长就亲临香港工业总会介绍计划框架,包括资助比例为政府1:企业2,每个项目的最高资助额为1500万元。署方接纳了我们多项建议(例如全年接受申请、申请者不会局限工业或香港科技园之友等),并将于未来数月争取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拨款,于下半年推出计划并接受资助申请。
赶上国际高技术产业大潮
香港要赶上国际高技术产业大潮,甚至后发先至,官、产、学、研必须同时奋力向前。政策方面,以税务作为诱因一直甚为有效。我们建议政府参考鼓励特定行业发展的政策(例如给予飞机租赁业、海事保险和承保业、再保险业、企业财资中心等税务优惠),同样为「再工业化」投资和业务(包括港企在境外进行的工业活动),提供税务优惠或扣减。
此外,我们一直向政府反映,香港缺乏足够创科、工程技术人才,将严重窒碍「再工业化」的进程。最新的施政报告和财政预算案中,有不少关于建设创科基础设施的措施,不过在引进人才方面,则稍欠具前瞻性和进取的计划。香港工业总会将进一步了解业界最新情况,将「再工业化」的人才需求化为具体建议,协助政府制订所需措施。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 郭振华


下一篇::中式步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