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计数计得过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4月13日

填海造地计数计得过


夏言冰

自政府提出「明日大屿」计划之后,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支持填海造地的民意相当清晰,但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而反对者所持的最主要理据,是认为填海建岛的成本太贵,声称是「倒钱落海」云云,不过相关反对意见多停留在喊口号上,或只算投入不算产出和收入,似是而非,语带恐吓多过讲理说服。

一项上佳的投资

发展局19日公布「明日大屿」工程开支及卖地回报估算,为填海的效益计数。投入方面,「明日大屿」计划包括在交椅洲填海建人工岛、分别于欣澳及龙鼓滩填海、在屯门沿海地带设发展区,并优先推展的交通运输网络,整个工程涉及约6240亿元,包括在交椅洲人工岛填海1000公顷,填海连同基建造价估计约2560亿元。欣澳填海、龙鼓滩填海及屯门沿海地带发展区,填海及基建成本估计约950亿元。至于优先推展交通运输网络,包括交椅洲至港岛的道路及铁路、西部海岸铁路及交椅洲至大屿山连接路等,涉及约2730亿元。收益方面,发展局引述香港测量师学会估算,交椅洲人工岛私人住宅及商业发展土地收益约9740亿元至11430亿元,可建最多78000个房屋单位,当中未包括其他项目的土地出售收益及大量公营房屋单位。政府特别强调,这是打破惯例,在未完成研究前便提供估算,相信此举为的就是「以数据服人」,而不是「用口号服人」,以释除市民大众的疑虑,说服更多民众支持填海。

的确,单是以经济角度来计,已可见「明日大屿」所形成的总价值,大大超越投入,无疑是一项上佳的投资,工程除了可以提供大量住宅单位,未来建设成的新商业核心区,还将为香港提供更大更广的空间,有助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故「倒钱落海」的歪理指控可以休矣。至于忧虑会令财政储备「一铺清袋」?特首林郑月娥早前讲得很明白,「无论计划要用5000亿还是6000亿,都是在一段很长时间摊分十几年做。摊分十几年,每年不就是400亿、500亿 所以不要将数目合併说成明日会用完储备、明日用完公务员长俸金这样来吓市民」。以香港财政的承受能力,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对「明日大屿」的支出是绰绰有余,未来造地和卖地必然是有计划进行,确保财政收支平衡,风险可控,根本毋须担忧「花光储备」。

改善居住质素

更重要的是,解决市民面对的住屋难题,改善居住质素,是香港的迫切需要。根据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的最新调查结果,本港已连续第9年成为全球楼价最难负担城市,赚取月入中位数的家庭要置业,需20.9年不吃不喝不消费,楼价升至民怨沸腾的高位,尚有大量基层人士租住劏房,显见问题严峻。房屋和土地是「麵包」和「麵粉」,先要大力增闢土地,才能大量增建房屋,如今土地供应「追落后」的旧帐未还,新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更需要政府雷厉风行,而从速大规模填海,是实事求是的科学选择,事实上,政府也拿出了可论证的初步估算数据,证明填海造地计划的可行。

反对者可能仍会质疑政府「报大数」,认为当局「夸大回报」是为大规模填海造势,惟港人住屋狭窄,逾26万人苦候公屋,青年人希望上楼上车,教育、医疗、安老设施用地受到掣肘,难道这些不需要解决吗?退一步来说,就算填海造地的回报率低,甚至「入不敷出」,政府动用财储,投入资源增加土地供应,补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何况反对填海者所持的理据空泛苍白,不理客观事实,只会危言耸听地进行抨击,完全无视市民居住环境愈趋恶劣之窘,真不知居心何在。做好土地拓展大计,关係到香港未来几代人的福祉,既然填海计数得过,造地就应尽速推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支持政府工作,为解决本港土地房屋问题踏出重要一步。

填海造地计数计得过
填海造地计数计得过
上一篇:勾结「台独」阻修例可耻
下一篇:「明日大屿」破产论已破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