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常委 杨华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预算案中计划向创新及科技基金注资20亿元,推行「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生产商在港设立智能生产线。
陈茂波明言,感受到香港在推动研发成果商品化和技术转移,以带动产业发展及再工业化方面,例如先进物料、纳米科技、微电子等範畴,极具潜力,又形容这些发展实体高端生产的措施,有助改善经济结构,减少对服务业的依赖。
解决产业单一问题
根据政府统计处数据,製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所佔比率从1980年的23.8%下降至2017年的1.1%,服务业佔比则增至92%以上,约85.3%的就业人口从事服务业。趋向单一的产业结构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楼价、租金高企、结构性失业和贫富悬殊等等。
面对产业结构单一和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许多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策略,力图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就业增长,带动经济复苏。
美国的「再工业化」策略旨在培育实体经济,引导製造业回流,促进国内就业环境。英国的《製造业供应链行动计划》,提出政府帮助供应链上各工业界别合作的方向及措施。而韩国的「製造业3.0」,则强调政府支持当地中小企,利用智能创新製造技术强化当地工业。
现届特区政府终于把「再工业化」和创科列为施政重点,在2017年成立了「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在四大方面推动「再工业化」发展,即提供基础设施、财政支援、技术支援,以及培训和汇聚人才,各项措施和拨款亦相继出台。2018年10月10日,特首林郑月娥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建议拨款40亿元大搞「再工业化」,包括成立「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及改建工业大楼,加速本港「再工业化」进程。香港中华总商会非常欢迎政府接纳业界和本会意见,把「再工业化」列为施政重点之一。
前研后产是新方向
如今的香港既无土地空间、也缺蓝领工人,回到「劳动密集型产业」时代是不可能了。如果说香港的传统製造业是「前店后厂」模式,现在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前研后产」模式,或是OBM﹙原始品牌製造﹚,将上游科研产业化。
「再工业化」离不开市场承托,香港紧靠大湾区珠三角这样的世界级工厂,拥有全球採购及销售网络以及庞大的内地市场,这些无疑都是香港「再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另外,按照CEPA协议,香港的产品输入内地可以享有零关税优惠;香港完善的资讯科技建设及强大的服务业为发展网上平台与售后服务提供竞争优势,如能结合OBM「香港製造」的品牌效应,可为香港「再工业化」发展带来优势。
早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在港成立美国以外首个创新中心,就是瞄準了香港及邻近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机遇。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成员,更有近水楼台之利。香港虽与深圳共建了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个重要的科技平台,但应同时把握与区内九市的合作机遇,利用香港在法治、融资、资讯、知识产权保护等优势,参与湾区发展,藉此推动香港更多的科研成果商品化。
「再工业化」与创新科技息息相关,有时甚至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关係,但本质上仍有区别。发展创科的核心要义是推动创新科技的研发和商品化;而「再工业化」则是要将科研成果量产化,并培育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建立配套供应链。「再工业化」不能只停留于为创新科技的发展做配套,本港应逐步建立一个由创新科技和「再工业化」协力发展的机制。
具体来说,特区政府应在多方面支持「再工业化」。香港现在科研研发的开支,只佔本地生产总值0.73%,相对于深圳4%以上,落后明显。「再工业化」需要创新人才,政府应积极吸引海内外的创新人才。同时更多提供创投资金,鼓励青年多做一些创新创业的工作。港府跟深圳合作在落马洲河套区打造港深创科园,其工程也应加快进行。
下一篇::美商会应尊重中国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