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社成员 文武
对于有意见质疑今年度的财政预算案逾450亿元「益大湾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回应称,有关说法属于误解,是把用于创科发展的400多亿元套入大湾区。笔者倒认为,政府确实有必要思考如何配合大湾区的发展,预算案在这方面仍嫌着墨不足,有改善空间。
须不断改善配合湾区发展
有关财政预算案益大湾区的说法,主要源自于个别传媒的报道。原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写明支持香港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及航空枢纽,以及要大力发展创科及法律调解服务。于是,记者将预算案中投放于创科的440亿元,以及1.5亿元用于支持非政府机关开发解决国际争议的网上平台,还有预留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的1.11亿元,全都计算入大湾区概念,由此得出逾450亿元投放大湾区的说法。
其实,如果真这样计算,那幺香港本身就是大湾区的一部分,要计算大湾区概念的话,应该整份预算案都可以算入大湾区概念。个别报刊有意这样搬弄数据,无非是想人为地製造出一个政府重视大湾区规划,而轻视香港民生的印象,挑起市民对政府的不信任,以拖倒预算案罢了。这样的小伎俩,只係得啖笑。不过,提及「大湾区概念」,笔者反而认为预算案思考不充分,没有考虑到如何配合大湾区建设。
举例而言,目前中央、香港,以及广东省都在为香港市民到内地工作、就学、居住提供政策便利,但偏偏香港特区政府的预算案却没有这方面的考虑。香港市民到内地工作、就学、居住,除了税务、回乡证的使用等问题外,另一个较大的障碍就是回到内地后,香港居民无法享用香港的社会福利、医疗和教育。
在社会福利方面,存在一个福利可携性的问题,多年来特区政府一直未找到解决办法。香港市民在港享用的社会福利金,不能跨境享用,几年前虽推出广东、福建的养老计划,但仍要求有一定的居港时日,这为想要到内地养老的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
此外,在内地的香港居民,也希望能继续享有香港的免费教育、公立医院的医疗等,但这些问题同样也未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障碍在于地域界限
这些问题主要的障碍在于地域界限。香港的福利只限于香港本地享用;在教育方面,特区政府主要是透过公立和津贴中小学,向市民提供12年免费的基础教育;在医疗方面,主要透过公立医院为市民提供医疗健康保障,另外亦向长者发放医疗券,这些当然也受到地域的限制。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问题是否就会变得容易一些呢?何不让福利金跟人走,允许香港居民在内地享有香港的社会福利金呢?教育及医疗方面是否可以与内地公立学校和公立医院建立一个机制,由香港政府承担香港居民在内地的基础教育及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呢?
让香港融入大湾区是大势所趋,为大湾区拆墙鬆绑并非只是中央和广东省的事,特区政府也有责任,规划纲要既已推出,特区政府很有必要以前瞻性和具有远见的思维,推出配套政策,适应形势发展,然而,今年的预算案却未能见到有这样的内容,是时候全面思考了。


下一篇::大湾区便港措施陆续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