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突破点在哪裏?对此言人人殊的问题,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在人大香港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香港「主场」和「主角」定位,指出香港完全可以凭藉自身特殊优势,以国际创科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打开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新局面。
凭创科融入大湾区
王志民指出,大湾区建设聚焦香港长远发展,为香港发展创造「新空间、新动能、新福祉」。为香港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粤港澳三地最有共识、最具优势,也是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香港凭藉自身在创科领域长期积累的独特优势,完全可以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围绕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中央和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在港两院院士的来信作出指示,强调促进香港与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按照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科技部和财政部正式出台了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工作等一系列重大惠港科技政策,使长期困扰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政策障碍得到了历史性突破。随国家对香港创新发展的精準支持源源而来,香港创科产业将有更好的条件发挥自身所长。
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正式开通后,「广州 深圳 香港 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从物理空间上已全面贯通,大湾区的四个创新极点已「串珠成链」。香港通过联通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对接两地创科链条,必将为引领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更大作用,为香港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香港高等教育发达、国际化水平领先、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发达、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资讯流通便捷,具备发展创科的良好基础。香港大学等多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强、亚洲前十,港区拥有国家两院院士44人。科技部已累计批准在港建立了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香港科学家在过去5年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3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为国家在航天事业、高铁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作出重要贡献。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既有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基础上,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既切中香港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也为香港社会提供了新的愿景和奋斗目标。在中央及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香港应可更好地发挥在创科领域的独有优势,透过与内地、特别是广东省深化合作,突破过往市场规模和产业链的限制。正如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既有深圳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又有其他广东城市的先进製造业作支援,可与本港的上游科研及专业服务优势相结合。香港应积极探讨如何在大湾区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配合大湾区打造成为促进国家创新科技发展的重要枢纽。
习主席深刻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人民生活福祉。」香港要为发展创造「新空间、新动能、新福祉」,必须跟上时代潮流,通过发展创科产业来拓宽发展道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香港以国际创科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打开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新局面,对于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确保「一国两制」伟大事业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常委 杨华勇


下一篇::须更多思考融入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