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能力建成科技强国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3月17日

中国有能力建成科技强国

两会期间记者会上,科技部官员介绍了中国今后的科技发展政策路向。由于中国新一轮发展将建基于创科驱动模式,故有关政策至为重要。对新透露的政策信息更须予深入认识,从中可洞悉这方面的前景及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技术领先

为配合在2050年把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宏图,科技发展将由现时起分三步走: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再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为达目标,当局将启动2030重大科技创新计划,把北京、上海及大湾区等建设成为创新中心,同时又要补上原创性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短板。

对于创新型国家官员指有基于定量及定性两大类指标的评估,按一项国际报告去年中国排17位,预计2020年进入前15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由58.5%上升至约60%。由此可基本完成第一步:跨过了创新型国家门槛而成为其中一员。之后望能拾级而上,完成第二及第三步。

由上述可见,中国已有详尽计划以助创科发展,而这有经济发展及地缘政治的双重战略重要性:一是科技乃第一生产力及建设现代化强国所要求综合实力领先的必备条件。二是中美博弈最根本元素乃科技竞赛。这乃美国权的最底层基础,也正因此美国狂打中国科技企业及其5G业务。故中国必须全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此又必须清楚本身状况及所处形势,在科技部的陈述中有几点值得跟进,并作更深入探讨。

首先是创新型国家的衡量标準。科技部提出有定性及定量準则,定性方面列述了许多有用的槓桿,但还是要把其量化,否则易流于主观和空泛。如劳动力、院校、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创新对竞争力的贡献等都应有指标来衡量。已有的定量指标如论文、专利、投入金额等的数量中国排位非一即二,且增长甚速,显示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偏低而未能真正反映中国的科技实力。何况在许多关键应用领域如核电、高铁、太空、通讯及能源等,中国科技都在世界前几名,有的仅次美国,而有的甚至是领先。中国作为大国,注定科技实力提升会比综合实力更快;集中力量搞尖端突破更易有成,但要拉起全国则较难。即使中国GDP相当于美国,但人均GDP却还只是美国的二成多点。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上升

其次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这是必然趋势:一方面是科技发展(特别是中国式的)对推高增长的贡献必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是因国民储蓄已较高和人口老化,由增人增资来推增长的方法日益受制。科技贡献与全要素生产率(TFP)息息相关,今后中国增长要愈来愈依靠TFP的上升。有国际评估指,未来十年中国年均增长或将降至约4%,实低估了中国的发展潜力,特别是科技方面。中国的新工业化及新经济化将大大提高发展动力及经济效益,从而推高TFP及增长率。有报告指,在2020年至2025年间,5G及衍生产业的产值将达35万亿元(人民币),数字及新兴经济部门的增幅不容小看。

最后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原创性及基础研究的短板问题。有人指中国基础研究只佔总科研开支5%,远低于美国的15%。就此有几点看法:一、这是发展阶段使然:作为后进追先进的国家,先搞实用性研究以利用好已有创意乃必由之路,只有当民生经济搞上去后,才可逐步拓展基础研究。现时中国已走到这阶段,开始有了重要的基础研究突破。二、实用性研究乃中国强项,可把已知成果及早应用,以尽快获取经济效益。中国科研支出未及美国九成,但实用性研究已超过美国,令中国在应用科技上可先超过美国,如在核电、高铁、5G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有所反应。中国的基础研究确定是短板,但非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许多已知创意及成果仍待利用,一些核心技术仍待掌握。三、搞基础研究不能一哄而上,要分出一些与实用相距较近的优先投入。在量子、生化及AI等领域便属此类。

总之,中国科技发展要在高起点上加油。

淩昆

中国有能力建成科技强国
中国有能力建成科技强国
上一篇:名曰维护「两制」实则坐困愁城
下一篇:预算案助港腾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