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副会长 文满林
根据政府有关资料,前年持单程证来港的人数创十年新高,而去年至今平均每日约有130个内地来港新移民,有人认为香港应收回单程证审批权,有助改善本港人口增长速度。这种意见,早在多年前已经有反对派提出,志在排斥内地同胞来港,然而每日150个名额单程证来港的做法是在基本法中有明确规定的,自回归以来,一直保持这种规定运作。
新移民补充人手短缺
每日150个单程证来港新移民数字,是否改善香港人口增加速度属不得而知,见仁见智,但新移民来港有助补充不少行业劳工人手短缺,尤其是一些厌恶性行业及辛苦体力行业人手短缺,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成为不少行业新主力军。没有他们的加入,香港劳工短缺情况将越显紧绌,劳工市场受到一定影响。
目前,据有关资料反映,哪些行业最缺人手,一是老人院护理,二是建筑业,三是饮食业,四是屠宰业(屠房工人)。以上行业属厌恶性的、工作环境恶劣的、既辛苦又吃力的行业。建筑业薪酬不菲,每日可达1000多至2000元,由于工作辛苦吃力、流汗流血、日晒雨淋,纵然薪酬高,却吸引不到本港八、九十后的年轻人入行,他们嫌辛苦吃力又污糟,这是香港年轻人的通病。目前所见,该行业有近一半左右的三行工人都属近年来港的新移民,只有他们不怕辛苦才入行,有效补充这个行业的人手短缺和青黄不接,若不,这个古老传统行业随时后继无人。
其次是老人院护理,所谓护理者其实就是「打杂」,什幺都要做,包括行动不便老人及中风半身不遂的住院老人服务,其中不乏屎屎尿尿都不能自理的,这个新兴行业不断扩大,住院老人不断增加,需要护理人手随老人院增长不断增加。由于老人院护理薪酬偏低,而且是非常厌恶行业,没有爱心和耐心及细心都做不长久,人手短缺非常严重,很难吸引新人入行,只有内地新移民才愿意加入这个厌恶性行业工作。据知,目前在这个行业工作的新移民佔三四成以上,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两三年后,她们便成为这个新兴行业的主力军。
胜过输入外劳
至于屠宰业即屠房工人,人手长期短缺,原因是这属「偏门」行业,行头窄,只有上水屠房及荃湾屠房,需要人手近千,除了这两间屠房外,整个香港九龙就没有第三间屠房了。除此之外,屠房工作规定只能在夜间工作(通宵),人工偏低,故长期都请不够人,更无青年人入行。目前这个行业有一半都是新移民及有一半是老员工,他们是在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在西环屠房及九龙长沙湾屠房入行而「过档」上水屠房的,做了半世猪佬,改不了行,才继续留在屠房。上水屠房若然没有新移民入去补充人手,屠房随时处于停顿状态,港人有没有新鲜猪肉牛肉吃也成问题。随本地老员工逐渐退休(有些做到70岁),上水屠房不得不依赖新移民入行支撑大局,相信不须三数年,新移民肯定成为香港屠宰业、即上水屠房主力军。
同样,饮食业在职员工中,有不少比率都是新移民作为支柱的,她们有些是早期来港,也有不少是近年来港的,没有她们为饮食业支撑大局,补充短缺人手,整个饮食行业势将面临更大困境和挑战。其实不少行业都有这种情况,尤其是一些厌恶性及辛苦吃力、本地青年不愿入行的行业,新移民就刚好填补空缺,让香港劳工短缺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经营成本得以减轻。作为劳工团体来说,并不因为新移民来港补充人手短缺,而感到有抢了他们饭碗的感觉,而是认为因为有了他们补充劳工人手,资方才不会像过去那样动不动向政府提出申请外劳输入,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接受新移民总比输入外劳好得多,虽然现在是新移民,过了十年八年便是「旧移民」香港人,就有一份归属感、责任感。


下一篇::彭定康又再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