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调整比例重要 增加供应更重要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1月09日


政府昨公布《长远房屋策略》2018年周年进度报告,调整未来十年的公私营房屋供应比例,由过去一直採用的「六四比」改为「七三比」,此外并因应家庭住户数目的趋势,下调期内总房屋需求,将供应目标减少1万个至45万个单位。运房局局长陈帆表示,当局会继续以「多管齐下」的方式,推展各项短、中、长期增加土地供应的措施。的确,调整公私营房屋比例固然重要,而整体地增加房屋供应则更为重要;唯有如此,才可更好满足市民居住需要,以及提高人均居住面积及改善香港居住质素。

本港楼价高不可攀,即使最近楼价有所回调,但仍远高于一般可负担水平;第三季供楼负担比率攀至74%,远远高于过去十年平均的44%,足以反映当前置业上车何其困难。然而,目下最水深火热的,乃是一众受困公屋供应不足,以致不得不蜗居房的家庭;最新公屋轮候数字便达26.85万宗,撇除非长者一人申请的个案亦逾15万宗,平均轮候时间更升至5.5年,创出18年来的新高。毫无疑问,未能上楼的基层一群,乃是高楼价下的最大重灾区;将更多土地拨作公营房屋用,便针对回应了相关刚性房屋需要,急民所急,这亦是推动扶贫工作,收窄贫富差距的应有大义。假若容许公屋供不应求情况恶化,轮候册不单无法缩短,轮候时间亦势愈来愈长,基层生活必然惨上加惨。

或曰:公屋比例增加的代价,实意味私宅比例的减少,也就是说,岂不会进一步推高楼价?说法仅仅说对一半。因为,更多人得以入住公屋,相关需求自然会从私宅抽走,特别是上面提到的房单位;换言之,中下价楼和中小型单位的售价与租金,肯定会因此面临下行压力,连带上车一族以及青年均可受惠。当然,中高价楼以至豪宅的供应减少,这对相关板块的楼市多少产生利好作用;惟相对来说,增加公营比例既可令更多基层上楼,又可让市民更易上车,效果堪称一石二鸟,更好回应了港人所需。

然而,调整公私营房屋比例固然重要,但在数量上整体地增加公私营房屋供应更为重要。不是吗?即使公营房屋比例增加了,但未来十年的公屋及绿置居供应数目仍仅料得22万伙;对照上述公屋轮候积压宗数,不等于说再花十年也未能完全消化吗?也莫说,基于觅地困难,陈帆昨还不讳言指,目前当局找到的土地只能提供24.8万个公共房屋 所以,调整比例只属治标,增加供应才能真正治本,为理顺楼市带来长治久安之效。如此的话,就算私宅比例减少,只要数量得以增加,又哪来担心价格不跌反升呢?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即将发表最终报告,将为本港短中长期的拓地安排给出一锤定音答案。消息透露,多个土地选项均获大多数市民的支持认同;另外民调反映,大多数市民赞成在维港以外及东大屿填海。毕竟,巧妇难为无「地」之炊,还冀社会各界能以理性、务实的态度看待土地供应,从而一起解决本港愈住愈贵、细、挤的问题。

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明生

上一篇: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