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位增面积 无地万万不能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1月09日


政府检讨院舍最低人均面积,建议高度照顾院舍由目前的6.5平方米增至9.5平方米,中度及低度则增至8平方米。

随着人口老化问题加剧,社会既担心安老设施不敷应用,又忧虑院舍质素恶劣。政府形容,新建议是较务实和平衡的安排;不过,所谓平衡,实也意味容易两面不讨好。

反对派扮好心做坏事

人均面积的增加,无疑会拖累整体供应数量。简单比喻,一间100平方米的院舍,人均6.5平方米理论上可供15名长者居住;如果人均面积增近50%至9.5平方米,理论上只能提供10个宿位,亦即供应量大跌三分之一。政府估算指,私人院舍将因此减少近6900个宿位,部分小规模院舍更恐无法经营。市场评估则更夸张,有业界代表说宿位减幅或逾10000个。

此外,供应减少了,必然会推高租金。一旦新措导致院舍倒闭潮,「蚊型」院舍固然首当其冲,若在汰弱留强下,只剩余连锁院舍「垄断」,租金升幅必然更大。故此,当局设立了10年过渡期,好让业界适应。于此期间,有关方面诚宜密切监控市场发展,必要时更应出手调整政策,切忌陷入「好心做坏事」之窘,令大批长者流离失所。

另一方面,有人则仍嫌人均面积增幅不够。好像工党议员张超雄,便促请政府进一步将面积增至16平方米,即相当于现水平的3倍。当被问及,这会否造成宿位「断崖式」锐减?他回应指,政府早前承诺未来5年增购5000私营宿位,相信能为市场带来诱因扩展业务云云。

众所周知,香港从不「缺钱」,却从来「缺地」。试问,当你手上没有地,你的钱能够当饭食、能够当床睡吗?张超雄的建议,背后有否进行过什幺研究?有否评估过市场影响?可以说,他的一番话不过信口雌黄。其背后目的,乃加大期望管理操作,透过扩大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最终扩大社会对政府的不满。

理想不是不好,但始终要符合现实。除院舍外,谁又不想人人居住千呎大宅?香港当前的最大问题,正是各方各面都供不应求,十个煲却只有九个盖。否则的话,人人皆知?房质素恶劣啊,但实情是,就连?房也备受市场追捧!当资源充足时,我们当然有条件讲理想;但当条件受限时,又哪来空间奢谈更多?

无地万万不能

说到底,钱非万能,但无地则更加万万不能。唯有增加供应,宿位面积与数量才有大增的可能,长者的院舍生活也才更有保障。在缺地的掣肘下,任何措施只是延续十个煲九个盖之窘;反过来,当土地供应充裕,不单宿位小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香港许多方面的问题也必迎刃而解。反对派一方面阻挠拓地工作,另一方面则喊高人均面积,如斯恶意政治操作,究竟是解决抑或恶化问题呢?

李明生

上一篇:我希望的2019年度汉字
下一篇: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