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时期以来,随着中美关係格局的变化,有意无意间,香港在国际舆论的曝光度有所提升。
先是11月间,国际媒体广泛报道美国国会委任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发表年度报告,称香港被北京「严重侵蚀」自治及言论自由,要求美国商务部检视是否将香港视为独立关税区。继而在近期华为高管相关事件中,涉及多年前华为公司与一间香港公司之间的关係。特首、政务司司长就香港独立关税区地位发表了权威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对此从智库角度,浅谈以下几个认识。
港成博弈战场
一是事件发生不可避免。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大批跨国机构在港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活动,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看中香港相对宽鬆的监管环境。香港是「一国两制」下的法治社会,凡事讲规则、惯例,商业机构客观存在合法管道规避某些监管的空间,这其中难免存在灰色地带。当国际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各经济体对这一状况採取默许态度;如果国际环境动蕩,则可能在许多方面收紧,甚至吹毛求疵。今年以来,中美关係发生较大波折,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有人开始从香港下手,寻找中美博弈新的战场和突破口,未来类似事件会频繁发生。
加强规则监管
二是检视规则、惯例的适应性。相关问题上,港府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也得到香港广大市民的支持和认同。与此同时,也应检视某些规则、惯例在新环境下的适用性。我们注意到,美方指控的华为与香港一间公司的可疑关係发生在多年前,银行间帐目往来是陈年旧帐。已经发生的难以弥补,但未来可能需要亡羊补牢。在香港发生的商业行为,必须要符合「一国两制」及基本法下的香港法律,同时也要兼顾内地法律并考虑美国的长臂管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香港的长远发展,避免给国家添乱。
三是竞争提升效率是自由开放的本意。G20峰会两国元首会晤以来,中美经贸关係出现阶段性缓和,双方都期待90天后能达成协议。未来香港开放发展的外部环境不致出现颠覆性改变,但中美间也肯定不会风平浪静。这样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化对自由开放经济本质的理解,即:通过自由开放鼓励竞争提升效率。複杂的国际环境不允许香港存在太多灰色地带,监管套利的空间会迅速缩小,这是中长期趋势。一个拥有内在竞争力的高效经济体,应该有能力遮罩某些高风险经济活动的输入。这类活动带来的经济收益,不足以抵补损失。
就是敢言会董 许小哲
下一篇::「一国两制」须有台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