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竹」吹袭下的杏花村海滨。
顾明仁
香港经过超强颱风「山竹」的10小时无情蹂躏,整个城市四处出现倒塌下来的树木或道路损坏,造成交通阻塞,以致公共巴士因为道路不安全,不能像往日在8号风球解除后两三小时内渐渐恢复正常服务。火车亦因架空电缆及信号设备受损而不能提供正常服务,对于依赖这些交通工具上班的市民大众确实带来困扰,也埋怨政府在宣布大专院校及中小学校都放假的同时,为何不宣布当日为公众假期?行政长官在回应传媒查询时,没有说明为何不适合宣布停止工作一天,只呼吁僱主包容员工因为交通问题不能準时上班甚至不能上班,不要作出惩罚。
处理失当 市民生怨
无可否认,多一天非法定假期从经济角度看是对香港整体的生产总值有影响,也不是所有僱主都会支持,但与因天灾所造成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比,这一天的损失只是凤毛麟角,没什幺大不了。我们不妨想深一层,当僱员花费比平日多三数小时才回到工作岗位,已经满腹牢骚,他们是否可以全情投入工作?恐怕很多都在盘算三数小时后怎样乘坐交通工具回家而不能集中精神工作。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出现对整体生产总值的贡献又有多少?
从星期一的实际情况去看,不少市民的居住地方都停电缺水,很多要徒步下楼去取水及排除万难去上班,非常狼狈及无奈,交通工具又不能提供合乎期望的服务,那种不满的情绪,从媒体报道清楚可以见到,甚至有人高呼是市民受难日。天灾后处理不善,恐怕会推高民怨,这点可能是政府所忽视的。假如当天是假日,不会有成千上万需要上班的人群在同一时间去抢乘交通工具,形成像网民所说的「新出埃及记」,数千人同时挤在火车站的壮观场面。市民也不用因为赶上班而支付较平日更高昂的费用去乘坐小巴或的士。
政府反而应呼吁不用上班的市民参与清理他们居住地区的路障,动员后备的社会力量例如是辅警、民安队员等,因为不用上班可以到所属单位报到,参与迅速恢复社会秩序的工作,减轻正规部队的工作压力。宏观看,这也可以体现香港人爱香港这个家的情操,令国际间看到香港在出现灾难时的团结精神,提升香港的国际形象。可惜现今我们看到的是国际媒体的一些负面报道,市民抱怨政府只顾经济利益而忽略体恤他们面对的困难。
解决法律的尴尬
有法律界人士说,行政长官无权随意宣布灾后次日为假日。儘管政党及议员都倡议放假一天,行政长官明知会遭千夫所指,也坚持不能放假,把责任交给僱主。个人认为议员们为何不考虑尽速在立法会提出私人法案,在重大天灾后当天,如果不是法定假日,授权行政长官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决定当天为特殊假日,解决法律的尴尬,也可以减少民怨的产生,令社会更为和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