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学会营运总监 白仲祺
政府最近公布数字指,香港现时有8.3万劏房户。社区组织干事苏丽珊认为这个数字低估实际数目。每次传媒报道有关劏房的消息,都特别令人关注,因为住屋被视为基本需要。可是,这些评论通常都以认为劏房应该被杜绝,甚至应该被禁止为目标。
笔者与其他人一样,每当看到有香港人住在环境极差、狭窄无比的劏房,都甚感心酸。可是,先将情感放在一边,用常理来问,究竟劏房是什幺,为何市民对它需求有增无减?
普遍来说,劏房是指一些业主将一个楼宇单位用木板或墙隔开,成为数个独立单位。这些单位,虽然未必有独立厨房,但起码有独立洗手间,算是一个私人空间。
笔者不是想将劏房描述为漂亮的商品。甚至相信大家都认同房是极差的安排。但如果这幺差,为何有人用真金白银每月付下租金?他们又有何其他选择?
现在政府竟然研究将劏房刑事化,用来吓怕业主。如果租出这些单位,真的变成犯刑事法例,将会发生的,大概两个可能:
一、劏房绝迹,这些住户,再不能以同样价钱租用私人空间。他们可以与朋友一同租用一个单位。但请试想,为何他们今天不这幺做呢?
二、有些业主为了租金,将冒下犯法的风险,继续经营。普通业主当然不会从事犯法勾当,这些单位极有可能会吸引犯罪集团经营。
以上两个可能性,都帮助不了劏房住户。劏房需求存在,是因为香港缺乏尺寸细小的单位。尺寸细小,又或者租金最低的单位,亦即公屋单位,是由政府中央管理经营。
认为政府应该杜绝劏房的人,通常同时认为政府应该大量增建公屋。这些人尚未明白,公屋制度的不公义就是劏房需求有增无减的最大原因。公屋制度根本不能有效分辨有需人士,结果就是市民无选择要租用劏房。
劏房刑事化,绝对不能帮到租户。单位供应大幅减少,租金便有很大机会大幅增加。那幺谁会得益?按照推理,如果住户不能得益,业主便可能成为赢家。劏房刑事化,会继续增加有资产人士的收入,亦同时令无物业的人,距离成为业主的道路更加漫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