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最有效 理性讨论破难题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11月12日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昨日举行第三次会议,主席黄远辉会后表示,会上同意5幅近岸土地填海的建议,加上中部水域发展东大屿都会,合共提供逾1400公顷土地,以应付建屋需要。土地问题一直是制约香港民生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开拓土地刻不容缓,而大规模填海造地是最有效的增加土地供应途径。本次专责小组提出的5个填海选点,对环境影响不大,社会各界应以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理性讨论、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订定土地发展的短中长期方案。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讨论最少15项增加香港土地供应的方法,在众多选项中,港大科斯产权研究中心早前曾发表报告,认为填海是本港增闢新土地的重要及有效方法,建议政府恢复大规模填海增加土地供应,并作长期规划发展。

相较旧区重建、发展棕地和郊野公园边陲地带等途径,填海造地有明显优势。首先造地规模大,现存的可发展闲置土地,多是规模细小或地形複杂,只能够建设小型项目,且难免对社区内的居民构成影响。填海造地可以统一规划房屋、道路和配套设施,让居住环境有大幅改善。其次,旧区重建和利用棕地都涉及複杂的业权和补偿安置问题,填海造地业权属政府,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土地使用效率高,更具成本效益。

当然,填海难免会引起一些环保人士的担心和质疑,填海需要进行全面详细的前期研究。此次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建议的5个选点,对空气、海洋生态的影响最少,可减少环保人士的疑虑,减少填海可能遇到的障碍。

香港历史上有丰富的填海发展经验,上世纪70年代,「十年建屋计划」成功开发沙田、荃湾、屯门等新市镇,当中就进行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安置了150万人口,并释放市区土地,成功推动了香港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转型。港英年代曾出任布政司的锺逸杰就断言:「没有填海,没有香港。」香港近十几年来,土地供应问题陷入无尽的争论之中,2005至2014年只增加1100公顷土地,较之1995至2004年增加的7800公顷大幅减少,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停止了填海造地。反观新加坡,经过多年填海,土地面积增加了近三分之一,并且仍在进一步填海发展。可见,无论参考香港过往的经验,还是借他山之石,都需要认真考虑重启填海造地。

现届政府的房屋政策鼓励置业为主导,透过绿置居、居屋、首置上车盘等方法,重建市民的置业阶梯。但施政报告发表以后,楼市继续炽热,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市民担心政府难以大规模增加土地供应、遏抑楼价。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上月指出,根据规划蓝图,香港到2030年有100万个房屋需求,但政府中长期只能提供60万个,换言之仍有40万个单位没有着落,可见增加土地供应形势急迫。

增加土地供应,需多管齐下,除了填海之外,发展棕地、郊野公园边陲、岩洞等亦不可或缺,值得以开放心态讨论,社会各界应坚持以就事论事、理性包容的态度,让土地供应专责小组订立土地发展的短中长期策略,并付诸落实,解决土地不足这个困扰香港的老大难问题。

上一篇:香港要把握好「一带一路」机遇
下一篇:正视香港社会的主要矛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