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谚
早前,南亚汉在元朗轻铁站将女职工娣姐推下路轨,事件令「南亚裔人」再次扬名。
说到「南亚裔」,夏仁谚大概能想像他们的样子,可是生活在香港近半世纪,夏仁谚近几年才首次听闻「南亚裔」这个说法,起初还道这是什幺新种移民。换言之,「南亚裔」是新近才被发明或广泛使用的名词。
查查资料,发现「南亚裔」一般指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印度人,事情也就与夏仁谚小时候的记忆接上去了。过去,香港人习惯称他们「阿差」或者「阿星」,印象中他们一定包头巾、有体香、留大鬍子、制服整齐,荷枪肃立银行门前。
虽然大人告诉我,「阿差」不是敬称,但对我来说,「阿差」是一种亲切的称谓。
维基百科「香港少数族裔」条目如此描述:
「香港开埠初期,英国政府多次从印度次大陆调派人员到香港,维持治安及打击贪污。当中以旁遮普省的移民对香港最为重要,因为他们廉洁的生活习惯及强悍的民风,扭转了香港开埠初期贪污横行的局面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 ,仍有不少人选择留在香港定居,成为土生土长的南亚裔香港人,其曾祖父、曾祖母生活在香港100多年以上 ,乔宝宝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
因为语言文化不同,贿赂「阿差」难过登天,所以温「阿差」打贪,即有如糯米治木蝨,十分见效。由于有这样的历史,「阿差」占香港人口虽然只有约1%,但他们居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开埠早期,比我们很多所谓本土人还要早。大多数港人祖辈是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期间从中国内地逃难来到香港。如此,说「阿差」是围村人和客家人以外第三批香港原居民,也未尝不可。对亲切的阿差开始见外文化上,「阿差」本来是香港人亲切的一分子。可是,把他们改称「南亚裔」人士后,他们立即成为外人。到底从什幺时候开始,香港人对「阿差」变得如此见外?
「南亚裔」一词,目前在社会上有以下两种用法:
与罪案及治安转差拉上关系:与南亚裔人有关的案件新闻增如,夏仁谚的警察朋友也提过警方对南亚人增强了警惕;
「南亚裔」成为「边缘社群」:约10年前《种族歧视条例草案》通过后,政府介入南亚裔人士教育,社会上也出现了帮助南亚裔人士融入社会的机构。从此,「南亚裔」人士被标籤为「无力融入社会」。
然而,社会人士也「遗忘」了很多关于「南亚裔」人士的事实。
首先,按2011年政府人口统计,居港印度人一点也不边缘。他们人口约28000人,其中6%印度人是户主,38%是行政人员,35%专业人士,非技术工人不足6%,月薪中位数达25000港元,完全与边缘族群沾不上边。
相对,巴基斯坦人和尼泊尔人月薪中位数分别只有10000港元和12000港元,两族人从事非技术工作都接近40%,主要工种有贸易零售、建筑、餐饮、地产服务等。换言之,他们是香港经济所依赖的廉价劳动力,是边缘族群。他们有香港身份证,法律上不是外劳,但按种族计,却又很像外劳。
不应歧视非技术工作
社会反对输入外劳,道理上固然很对,但现实世界还有其他道理发生作用:一、工总得有人来做;二、薪水成本高,老闆就不想做下去,结果多半把公司卖盘,业务落入榨压员工更加狠的机构手上;三、香港少子化,港人养尊处优,一般不愿孩子从事「下等」工种如洗碗或地盘。
夏仁谚推测,社会正在为自己制造新的边缘族群,令他们留港当廉价劳工,填补港人因为文化优越感而失去的劳动力,而「南亚裔」三字就是港人赋予这个新族群的社会标籤。假如有一天,香港人突然能够接受非技术工作为「正当」职业,不再歧视地盘工和洗碗工,相信「南亚裔」三个字很快就会在我们眼前消失吧。制造问题的人,往往就是自己
下一篇::国歌法亟须在港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