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港企进路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10月02日

文 | 周八骏

最近,香港铁路主席马时亨称,港铁在香港开一条新线就亏,只有走出去,在香港以外开新线才赚钱。说的是港铁一家企业,其实,道理适用于香港许多企业。

港铁作为一家特区政府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经营公共交通运输,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所以,即使在本港开新线亏本也必须做;但是,港铁毕竟是一家上市公司,不能不考虑为股东们赚钱,所以,必须找赚钱的投资项目以维持整体盈利增长,所以,选择走出去,投资经营香港以外的地铁或高铁项目。

港企需要走出去

香港绝大多数企业非政府控股,也非经营公共服务,它们毋须为提供公共服务而不得不承担局部投资的亏损,可以也应当更多考虑为股东赚钱,在这样的意义上,这些企业都必须走出去。

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本地市场有限,而且,在缺乏新产业或行业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经济领域都呈现「饱和」。

市场同面积有关,也同人口有关。这两个因素决定了香港市场有限。试想:1100平方公里和730万人口能够做多大的事?

当然,市场还同产业结构有关。香港的制造业早已基本外迁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服务业也在不断外迁。这些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为何被新加坡超越?为何又将被深圳超越?香港的中青年有志于创业者为何在本地难以甚至无法施展?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但是,根本的原因在于香港本地无法提供让新投资者生存的市场空间。不尽快完善和提升本地产业结构,本地市场将继续在既有水平徘徊。

完善和提升本地产业结构,不能局限于1100平方公里面积和730万人口,而是必须以内地和其他国家为市场。

总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香港企业都需要走出去。

香港长期养成企业自主选择发展战略和路径的传统,凡是企业独自能做的可以说都做了。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是它(们)缺乏能力或实力。所以,政府引导和推动企业走出去,是给想做而做不了的企业以助力。

推动企业拓展创新科技相关产业或行业,需要政府给以政策优惠,甚至提供「种子资本」(seedcapital)。推动企业扩大对传统产业或行业的投资,需要政府给予协调。这一切,在当前和今后一二十年都应当置于「一带一路」宏大框架内来展开。

与内地企业结帮出海

香港企业当然也需要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但是,可以也应当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同「杭州湾大湾区」比,「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特点就是她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重要角色。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在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香港企业可以也应该有更多更大的投资机会。

香港华资大企业应该转变投资习惯。在这方面,李嘉诚是一个榜样,长和系企业国际化走在香港华资企业的最前面。

香港华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单独远航」的能力或实力,可以「结帮出海」,也可以同大企业「搭帮同行」。总之,不能「困坐愁城」。这些年特区几届政府都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协助,但成效不彰。我请教一些中小企业家和他们的商会,答覆是缺乏投资机会借钱何用?投资机会在哪里?在走出去。因此,政府不能停留于「你(中小企业)要借钱我帮你」,而是应当协助它们走出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长远而言,香港必须融入内地经济,首先必须同广东省珠三角和澳门经济融为一体。在近期和中期,香港必须推动企业走出去。同内地经济融合需要克服「有形边界」(出入境管理)和「无形边界」(意识形态差异),不容易做。企业走出去,比较容易。在同内地企业「结帮出海」或「搭帮同行」过程中,推进香港与内地融合。

上一篇:解房困须先堵漏洞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