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
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源远流长。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在37年间共访华33次,见证了中国不凡的改革开放历程。如今,中国已进入「新四大发明」时代(高速铁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其子李显龙总理再次访华,想必别有一番体验。
1978年11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惊叹于其非凡的建设成就,1992年,邓小平在着名的「南方谈话」中明确表示,我们要向新加坡学习,而且要做得比他们更好。自此,中国展开了大规模学习新加坡模式的历程。新加坡因此成为中国官员最重要的海外培训地之一,其中以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最为知名。至今,已有约5万名中国领导干部到新加坡参加过学习或培训。不过,近年来赴星学习的中国官员人数已在逐渐下降。
近来,李显龙总理公开地赞赏中国已在「无现金社会」领域捷足先登,并自嘲新加坡似乎落后地有点像「乡巴佬」了,这其中也的确折射出些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意味。时至今日,中国这名曾经的「学生」早已羽翼丰满,并贵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星之间实力对比的巨大变化,自然会导致两者间角色定位的悄然变化,如今两国似乎正通过分享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经验与挑战,相互学习,互相借鑒。
一方面,中国应该戒骄戒躁,继续谦虚谨慎地向新加坡学习。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新加坡的很多国家治理实践与中国的相关性更高。新加坡先进的城市规划与环境治理,住房与社保体系,国企管理,预防腐败与制度建设等方面,最具借鑒意义。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治国精英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向快速创新发展的中国取经的紧迫性,尤其是在具「中国式创新」的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方面。
新加坡地小人寡,市场狭小,因此在商业和科技创新方面,资源和动力均显得后劲不足。想当年,李光耀曾自谦地调侃邓小平:你们完全可以做得比我们更好。当时邓小平并没有回覆,而中国如今似乎正用自身的发展成就作为回应。不过,大家仍需谨慎:善于学习,是一种智慧和才干;而不耻下问,更是一种修养和美德。
下一篇::验水样本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