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想
团结香港基金举办创科博览2017活动,应邀出席开幕式的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香港是全球科技创新重镇,科技创新发展优势突出,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然而与万钢的高度褒扬相比,却是香港在创科发展乏善可陈的尴尬现实。一直以来,本港经济依靠四大支柱产业支撑,惟在推动发展本地创新科技产业上有所忽略,以致推动经济升级转型方面缺乏突破,只能看着内地城市享受科技高速发展的红利,羡慕不已。虽然特区政府意识到对科研重视不足,近几年开始急起直追,加大相关投入,但起色并不大,有必要深刻检讨本身到底有何不足,才好着手改善。
没有春播 哪有秋收
最大的不足,应是香港缺乏培育创新的土壤,科研「根不深」。首先,社会充斥着「温快钱」思想,其中具备代表性的,就是炒卖文化。例如苹果手机推出新款机型,大家关心的是炒苹果有多少「水位」、如何能在发货当日抢到手机转售牟利;中银香港9月发行百周年纪念钞,媒体关注的是炒价潜力有多高,转手可获利几倍。这种文化与香港过往作为商贸角色有一定关系,因为由开埠开始,香港便透过买办,担当中介人角色,透过一买一卖赚取中间的利润,而后来很多港人发达也和炒卖有关,热衷炒楼、炒股、炒金,也助长了这个风气。在这种环境长大,港人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会较为急功近利,长远目标和利益易被忽视,同样的思维亦表现在年轻人选读的科目,以及港人对职业的选择上。创科发展成本高,时间长,风险大,见效慢,在香港自然不受重视。身兼港科院创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张明杰指出,香港社会对创新科技的需要并不迫切,大家觉得创新科技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甚至很多人觉得科学家花钱做研究是浪费钱,正是说到了问题的根源。
其次,香港经济政策长期以市场主导,在科技创新领域,无论是政府支持还是企业自主研发,乃至风投支持,都并不足够。如今,本港科研资金投入仅占GDP的0.73%,甚至暂时未有科技产业对GDP贡献的统计数据,反观邻近城市深圳,投入的科研经费在GDP占比4.05%,对该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两相比较,高下立见。在现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创新科技行业所受到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深圳的成功案例在前,其所创造的新技术、新商机、新财富、新就业机会有目共睹,特区政府须转变思路,摆脱「不干预思维」,在科创的投入不能再以保守、保险、不做不错的角度去看待,没有春播,哪有秋收?
港软硬件处于劣势
最后,香港推动创科发展时,在软硬件方面处于劣势。土地缺乏,市场规模有限,从事创科成本高,产品转化平台少,没有产业链配套,政策资金支持不足等,都构成制约,以致优秀人才渐渐流失,做出了创新产品也须另找出路,例如大疆无人机,就是由地道的科大毕业生创办,最终却选择到深圳实现理想。此外,一些创新科技对现行商业模式的颠覆,有机会与本港现行法例法规底触或冲突,例如较具争议的共享经济,如何取得一个较佳的平衡,帮助创新科技成长之余,又保护到一般消费者,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社会达成共识,而创新科技产业发展一日千里,往往时间不等人,机会错过就没有了。
凡此种种,都是本港创科发展拿不出像样成果的底因,当务之急,是要拿出办法解决上述问题,才能打造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系统,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这端看香港的努力了。
下一篇::港人同为中国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