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学研社研究员 吴桐山
政府正式成立「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检视本港土地供应的长远规划,并提出优化建议,展开一场土地发展的大辩论。笔者对此充满憧憬,但同时毫不乐观。毕竟香港的土地发展困境,有其深刻的社会结构因素。社会上的确有很多人反对发展土地,因为这对其有害无利。换句话说,这些人并非不知道香港人住屋的艰苦,并非不知道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都需要开拓土地,而是他们选择了自身的眼前利益为重。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大辩论」,企图用集思广益、广纳众议的方式来说服这些人,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人不是不明白,他们只是「装睡的人」。
利益使然而装睡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一成立,社会上马上有质疑的声音,说小组成员太少本土成员、保育成员,有失公允。但稍一思量,本土和保育人士的一贯态度,就是不用发展、不用开拓土地,要开拓就先开拓政府官员的官邸或者高尔夫球场。这个专责小组如果是讨论如何发展土地的,的确不需要本土和保育人士,因为这些人只会与你争论「要发展还是不要发展」的问题。所以,必须明确,专责小组究竟是讨论「要不要发展」还是讨论「如何发展」,若是前者,不会有结论只能继续蹉跎;若是后者,要本土和保育成员何用?
香港住宅用地只占土地面积的7%,香港的人均土地面积其实比新加坡、上海、深圳这些亚洲主要城市都要多,但偏偏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却让我们抬不起头来。香港是否应该多发展土地,这个问题还要讨论吗?当人家的孩子考试都是八九十分,你家的孩子只是二三十分,是否要加倍努力、加强补习,这还需要讨论吗?
但是本土和保育人士背后的确是有相当多的香港人支持的,说到底还是利益使然。根据统计处最新数字,香港自置居所住户在家庭住户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是49%,也就是大约一半家庭自置居所。很多老一辈人一早已经供完楼,在靠租金生活。对于这些人而言,最重要是保持楼价稳中有升,租金只升不跌,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素。香港过去十几年楼价不断飙升,乃拜土地供应大幅减少八成半所赐(1995年至2004年土地供应7800公顷,2005年至2014年只有1100公顷)。大家心知肚明,如果土地供应回复过去的水平,香港的楼价很可能有不小的跌幅。试想想如果你是一个五六十岁的人,手上有一层楼自住,两层楼收租,每个月靠租金过着中产生活,政府说要大幅开拓土地,对你有什幺好处?中短期的心理影响会导致楼价下跌,但真正填海造地成功,发展新市镇是二三十年后的事,有没有那幺长的寿命看到那一天都成问题。
人口结构是问题根源
香港过去多年人口出生率低,导致人口老化,既得利益只愿守成不愿开拓,才是问题的癥结。要以一场辩论说服这一批「装睡」的人,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在利益面前,再多的大道理都是苍白无力的。
进一步说,为什幺其他城市例如上海、深圳、新加坡,这个问题没有香港严重呢?因为这些城市不断有「新血」涌入。上海、深圳不用说,内地一线城市有其新陈代谢的方式,年轻人涌入一线城市拼搏,导致这些城市实质居住人口十分年轻化,发展的声音远远压过守成的声音。至于新加坡,本来出生率十分低,与香港一样面对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但新加坡政府早已洞察危机,大量引入移民,目标是2030年移民人口要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保持发展的活力。
在特首林郑月娥早前出访新加坡之时,笔者已在新加坡报章撰文指出,人口结构问题才是林郑应向新加坡学习的关键。无论是土地问题、发展问题、创科问题,都绕不开人口结构这个根源。
下一篇::效穗深解港青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