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生
今年,关于香港小姐的争议不少,其中之一,就是港姐究竟怎样产生,冠亚季军如何定夺,甚至所有评委应否「一人一票」而非有人竟然「一人两票」,以及应否由全港市民「一人一票」普选选出。虽然港姐竞选只是一个娱乐节目,但其选举办法也可借鑒政治上的选举;今次争议,诚已提升为香港人的一堂选举课。
一人一票未必票值均等
「一人一票」是否必然?答案可能是肯定的。然而,「一人一票」是否等同每人「票值均等」?答案却不一定。
最简单的例子,莫如美国的「选举人票制度」。在去年的总统选举,希拉莉总得票较特朗普多近300万票 若「一人一票」兼且「票值均等」,那幺得胜者毫无疑问是希拉莉了,类似情况,亦见诸2000年戈尔对布什的对决。可是,选举人票制度虽是「一人一票」,却「票值不均等」,就出现「少数赢多数」的局面。这到底是怎幺回事?打个譬喻,一间学校有十个班,选举时以班为单位,每班有一票;可是,每班人数不同,有的10人、有的20人,每个人所持有的票值就不同了。在美国,选举人票的概念就是以州份为单位,所以「一人一票」不等于每人「票值均等」。
其实,在香港,立法会的地区直选亦有同类情况。基于全港五个选区人口不一,因而各区的代表议席各异,以致在「一人一票」下不同地区的选民也非「票值均等」。就以去年香港立法会选举为例,九龙西「最后一席」的游蕙祯只消得票2万,已顺利当选(后因宣誓无效而被取消议员资格);反观在新界东,「最后一席」的梁国雄则获3.5万票,即使方国珊得票3.4万、范国威得票3.1万、邓家彪得票2.6万、陈云根得票2.3万,均无法在区内赢得议员资格--这正反映香港地区直选的票值不均等。为何如此?因为九龙东人口有108万却获分配5个议席,即每21.6万人决定一个议席,而新界东人口177万则仅获9个议席,即每19.6万人决定一个议席;换言之,九龙东居民的选票「票值」实比新界东居民高出约10%,而实际上,新界东的「最后一席」门槛更较九龙东高出75%。
可以看到,票值不均等的现象并不罕见,「一人一票」亦不见得绝对公平。
专业化与民主化的选择
「一人两票」乃今届港姐竞选最具争议之处,除此以外,评委为何由10名艺员组成,以至为何不是交由全民普选等,亦遭到诟病。
其实,环顾世界,许多竞选活动皆没有什幺民主成分可言。例如,不论香港抑或美国的歌影视颁奖礼,例如奥斯卡、金像奖等,都不见得由「一人一票」普选决定。就连诺贝尔奖,亦由评委以「小圈子」方式决定。某程度上,「民主化」的相对乃「专业化」,而许多评委均重视「专业化」多于「民主化」。当然,一齣电影是否好看,观众或有一定话语权可言;可是,倘若如此,何不乾脆把奖颁予票房最高的电影?那幺,商业片岂不垄断奖项,曲高和寡者岂不没有立足之地?即使近年的颁奖礼的商业味道愈来愈浓,但毫无疑问都仍然保持相当的专业性光环。再拿一个极端例子,诸如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又能不能交由一般人投选呢?可能其学说的深涩程度,已不是常人可以理解了,试问不专业者又如何投选?进一步言,中国人口数量全球最多,会不会发生由中国人垄断诺贝尔奖的状况?可见竞选「民主化」不是必然合理公平的。
再说,是否任何事情都应该「民主化」?尽管是其他民主政府,好些环节也没「民主化」,甚至反过来积极避免民主或政治成分介入。最佳例子,实非独立的司法制度莫属;所谓独立,正为确保其不受外力干扰,这包括了任何政治力量。另外,中央银行亦是一大独立机关,其对货币政策的判断也不应受到外力干扰,一切实宜交由「技术官僚」全权处理。也就是说,「民主化」绝非无远弗届。众周公认,「民粹」二字就是「民主」的双刃剑了。
话说回来,不论是一个竞选活动还是一场政治选举,都须讲求一定的「公信力」,而毫无疑问,「民主化」确然有利提高「公信力」。可是,「公信力」是否淩驾性的价值呢?愈来愈多人开始提出,对于凡此种种的竞选或嫌「认真便输了」,毕竟每事背后总有瓜葛。至于政治选举,社会各界理所当然须认真处理,惟这也牵涉其他方面的考虑,非如「一人一票」的口号简单;只能说,没有一个选举制度是完美的,因而也没一个四海皆準的典範。究竟怎样设计适合的选举制度?这才是核心问题。如果Haters(批评者)纯粹是情绪上看不过眼,则不管什幺竞选办法都难获他们的掌声。
下一篇::蔡英文对观光业危机装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