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沉沦 新闻失真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8月17日


学研社研究员 夏仁谚

新闻作为专业,之所以能取信于人,在于它要求从业员恪守好些原则,特别是求真的原则。

媒体类型有很多,但不是每种媒体都提出对「真相」的保证(aclaimofreality),比如说,读金庸小说、玩《王者荣耀》、听音乐、欣赏天鹅湖,没有人会问那个内容真不真,因为受众在这些媒体中所求的不是「真相」,而是另外的审美经验。

但是,新闻与别的媒体不同,它对受众提出了对「真相」的保证,这是很特别的一种媒体。为了满足对「真相」的保证,不管什幺政治立场,纵然渗入了数之不尽的政治观点,唯独与真相相违背的内容不能入文,这本来是新闻的最高原则。

网媒崛起拖垮专业水平

为何做新闻成本高?如果只是随便传一下消息,新闻太容易做了。但是,新闻给我们对「真相」的保证,为此新闻从业员上下整个体制,必确保新闻在出街前,经过多重求真的步骤。记者只报道自己寻求过确认为实在之事,编辑也会检查文字中可疑之处。

有时,记者交来一则哄动新闻,如某某人「去世」,编辑有怀疑,但又不想放过这条新闻,最起码的做法,就是在标题和内文中加上「传」或「疑」字,变成「传某某人去世」,或「某某人疑去世」。当然,这种写法很低庄,写多了,该新闻机构在读者心中的评级必然下降,因为那是小报所为,信息量几乎为零,但是,仍然不违反「真相」。

可惜的是,近十多廿年,因为新网络媒体崛起,社会泛政治化,新闻行业盈利下跌成为夕阳行业,使新闻界别无法再维持行业的专业水平。

第一,员工薪酬下跌,人才不会入行。

第二,盈利下跌,报章无法全数支付求真相的成本。

第三,盈利下跌,销量变得比专业操守重要,新闻变得更加市场导向,只要能卖钱,什幺消息都宁愿先放出去,真相变成次要。

第四,为了增加记者稿量,减少记者上前线采访,改为上网搜寻信息,或是报道其他报章的消息。这使新闻由过往的一手消息降级为二手甚至更低档次的消息,信息价值大跌。

第五,为了政治要求,「真相」之重要性大幅下降,「政治动员效果」优先度凌驾「真相」。

第六,论消息传送速度,新闻已开始比不上网民。

新闻内容接近虚拟现实

在真相难保全,速度比不上的状况下,新闻已经沉沦。各大学府新闻系,似乎并没有提出新理论、新证据和新经营模式构想去挽救新闻行业。他们沿用的,大概仍是老掉牙的旧世代美式新闻理论,没有为时代转变做过任何挣扎。他们只能讲得像是天下无敌,做起上来实在无能为力。

新闻院校自诩是一个社会科学专业,社会科学擅于量化研究,可是对于最为关键的「真相」,其实无人能够真正将之量化。因为,「真相」不是一个已经有人知道的实体,是一个未知的存在。正因为未知,所以我们才派出记者去探查它。既然在记者报道以前,无人观察到「真相」。那幺,我们也就无法把「真相」量化,然后评断报章的水平了。再者,「真相」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过往「七一」游行的人数,不同报馆、研究机关和警方之间,从来未有过共识。原因是,大家都只看到街上有群众,游行人士準确数目,从来无人知道,都是自报的约数。而且,人是游行还是路过,有谁真的知道?也无人会把街上人逐个问清楚。「真相」只存在于迷雾中。

现在,某些网民能够批评报章的求真水平,只因网民「知道」真相。但是,网民仍不具备求「真相」的方法论和信誉。以前,记者求得「真相」,报馆凭藉多年信誉,给受众附送「真相」的保证。现在,记者和非报界人士(网民、受众)都无法提出对「真相」的有效保证,于是,世界回复古代谣言满天飞的处境。新闻变成报道受众「妄想」的工具,受众有求于新闻的,是新闻界别祖辈们留下来对「真相」保证的信誉,他们渴望自己的「妄想」获得报道,藉新闻机构仅有的权威性升级为「真相」,新闻内容已然沦为接近「虚拟现实」的东西。

《王者荣耀》历史人物男变女,其实没问题,因为没有人当真;《三国演义》也讲诸葛亮借东风和驱役木牛流马,小说不要求保证「真相」。但是,某些新闻媒体无啦啦以掉漆判断辽宁号失修,不知航海惯例便把失修当「真相」报道,也就有点那个了。

上一篇:Beer Run事件折射港安全系数高
下一篇:设公务员学校贯彻一国两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