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议员
叶刘淑仪
我和基本法可谓有一段深厚渊源。80年代基本法草拟过程中,我以居留权专家身份出席一些讲座,而且在回归前参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有关居留权和终审法院的专家小组,协助落实基本法条款。回归后,作为主要官员,亦负责推动落实基本法。现在基本法和「一国两制」已实施20年,对此我别有一番体会。
国民身份认同待加强
大体而言,香港的回归相当成功,正如陈启宗博士早前在上海一个论坛所言,是「平稳过渡、继续繁荣」。固然,20年来,香港也经历了几次风浪,例如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疫症、雷曼事件等,对经济造成颇大的冲击。幸而有国家作为强大的后盾,推出自由行、QFII 等措施,刺激本地旅游和金融业,令香港迅速步出困境,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强化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保持经济繁荣和低失业率。
然而,「一国两制」要继续成功落实,还须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两地融合的过程难免引起一些社会矛盾,引致本土思潮崛起。本土主义如果纯粹是指爱护、欣赏本地文化,并没有问题,但如果演变成所谓「真正自治」、「完全自治」甚至「港独」的分离思想,便是底触了「一国」原则。香港如要维持「一国两制」有效运作,一方面要促进人心回归,令港人全面正确认识基本法,了解香港特区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提升国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也必须坚持香港「高度自治」,保存香港的制度特色,以维持港人对「一国两制」的信心。两者之间不无张力,要兼顾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两地必须互信互谅,才能够化解当中矛盾。
须解决经济社会问题
经济社会方面,尽管香港目前达到全民就业,普罗市民却感到生活艰难。大部分人入息追不上通胀和楼价。目前楼价比1997年楼市高峰期高出超过85%,但最新个人入息中位数仅比1997年高56%,而去年20至24岁具大专学历的就业人士月入中位数更和1997年一样维持在1.1万元水平,要置业安居越来越难。财富过度集中于地产、金融,亦挤占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窒碍创业和创新。
与此同时,社会向上流动空间亦明显收窄,不仅是因为香港作为成熟经济体系增长减慢,而且全球化下,新一代要面对全球的竞争对手,特别是随着国家迅速发展,港人也要面对内地人才的竞争。成为专业人士是过去不少港人向上流动的途径,1994 年持有学位的新增工作人口中有47%担任专业人士、经理及行政人员,但到2015 年比例已跌至38%,这种情况无疑令不少年轻人对社会感到失望。面对上述种种挑战,香港必须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以延续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寻找新机遇
香港在多个方面仍有优势。金融方面,香港货币可自由兑换、信息自由流通、制度与国际接轨,而且作为国家唯一的普通法城市,可助内地金融中心与世界上其他奉行普通法的国际金融中心接轨。
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不容忽视。香港多年来作为粤语流行文化重地,建立了深厚的影视文化基础,音乐及影视产品深受各地华人欢迎。粤语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部分,除了香港,广东和广西都是国家主要的粤语区。香港文化产业界应思考如何凭着独特的粤语文化在两广市场发展,以及开拓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市场。
为了维持香港的优势,使「一国两制」继续成功,我们应积极主动参与国家的规划和发展策略:「一带一路」建设、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还有越来越多的自贸区,都给予香港新的发展机会。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将会是香港最重要的发展出路,这包括我国沿岸各个省市和东南亚国家。大湾区城市群发展也为香港提供持续繁荣的方向,香港可以凭着成熟的金融和专业服务,协助推动大湾区产业走出去,当中给港人不少新机遇。
展望将来,两地经济必然进一步融合,面对这个趋势,香港应积极把握机会,主动参与,发挥我们的独特制度和文化优势,带动香港未来更多元化发展,为港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使「一国两制」蓬勃发展,发挥更强大的生命力。
下一篇::谴责图谋两独勾结的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