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委员 郑卓标
中联办主任张晓明日前表示,香港青年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就要正确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正确认识香港与国家的关係,要有北望神州的国家视野,才能找到发展机会。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张主任的话裏有担忧也有期许。未来是年轻人的,作为香港青年,原本坐拥「一国两制」的巨大优势,如果总是一味地甘做井底之蛙,不仅是暴殄天物,更有愧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于己、于港、于国皆无好处。在当今这个大时代,香港青年应打开胸怀,积极了解和接受内地,拓展国家视野;社会各界也应努力推动青年学生的国民教育,组织学生到内地参观交流,了解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及大湾区经济发展。帮助香港青年在对国情的学习了解中,树立大志向、大格局,融入国家发展大势的同时找準香港的战略定位和比较优势,更好地扩展香港和青年自身未来发展的空间。
废青现象令人痛惜
香港回归已经20年,但部分香港青年在本土分离思潮的误导下,并没有实现人心回归,张晓明主任语重心长的讲话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近年来,香港出现「废青」现象,这一族群的特点是普遍认为自己没有出路,对社会现状怀有诸多不满。在苦闷和怨恨的情绪下,他们最易受到本土分离势力的误导,甚至演化为「港独」分子。虽然香港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每一个时代的困难,每一个时代却也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机遇,关键在于自己的眼界和心态。今日之香港,虽然楼价高企、阶层流动性差,但香港背后的今日之祖国,却正经历千载一遇的发展良机,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国家发展战略,中央已给香港预留座位,未来30年,正是香港青年大展拳脚的绝佳时机。但这一切,画地为牢者看不到,坐困愁城者看不到,只知怨天尤人者也看不到,只有胸怀祖国,认识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了解国家的最新发展情况和重大发展战略,从而树立了大志向、大格局的人才能看到,才能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的同时找準香港的战略定位和比较优势,从而更好地扩展香港和自身事业发展的空间。「废青」们的呻吟,犹如抱金饭碗在要饭,锦绣前程不是毁在香港的社会问题上,而是止于自身的眼界和格局,实在令人痛惜。
帮助港青走出去
另一方面,年轻人阅历尚浅,在困难面前心理出现问题或受到别有用心者误导也实属正常,香港的未来终归是青年人的,他们的成熟和成长,关係到香港未来能否持续落实「一国两制」,关係到香港未来能否实现长期的发展和稳定,正确地引导他们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培养香港青年北望神州的视野和遏制「本土分离」思潮的影响上,需要理论联繫实际,一方面当局须从教育入手,大力加强国民教育,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基本法教育、强化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学习,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社会各界需要继续帮助香港青年「走出去」,包括各级政府部门把资助的北上实习机会再加量,以及各爱国爱港团体能持之以恒地举办两地青少年交流活动。
事实上,近年来已有相当数量的香港青年参与北上交流实习,目前,可供实习的项目数量仍在增多,形式也日趋多样,可选择的内地省市也在不断扩展。仅在2016-2017年度,特区政府就提供6600万元港币资助95个实习项目,让约3700名香港青年有机会赴内地实习交流。港澳办、文化部、中联办等官方部门支持的实习项目,也为香港学生提供了在央企、内媒、文博等多种机构实习的机会。还有省市一级的政府也积极鼓励港青北上,如粤港重点项目「粤港暑期实习计划」至今已开展三年,参与人数逐年增加。不少经过亲身交流实习的香港青年表示,他们看到了祖国强劲的发展脉搏,在内地的所见所闻和自己曾经的想像大不相同。据主办北上实习活动的本港团体调查显示,有逾九成大学生对内地未来经济发展前景感到乐观,近八成人愿意在毕业后到内地工作及发展。
香港的未来属于青年,但不会属于坐井观天的「废青」。无数聪明、勇敢的香港青年已经打开思路、北望神州,利用社会各界给予的便利条件,看中国、看世界,再反过头来看香港。他们有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观念,有与祖国割捨不断的精神文化脐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心怀家国方成材,香港的未来,属于他们。
下一篇::慎防美货币收紧引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