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共享经济须奋起直追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6月07日

万青

无论是否认同这种经济模式是不是真的「共享」,「共享经济」一词成为潮流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到共享电池、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内地「共享经济」花样不断翻新,已达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内地共享经济市场交易总量达到3.45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3%。据推算,未来几年,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40%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将佔到中国GDP的大约10%。难怪连彭博社也写文章惊歎「China Is the Future of the Sharing Economy」(中国是共享经济的未来)。

内地共享经济发达

必须承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内地的共享经济也出现了一系列乱象。例如,由共享单车引发各种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共享经济企业的非理性融资和补贴烧钱,押金管理疑问重重、资源过度投放引发的浪费等等。但毫无疑问的是,共享经济在内地的繁荣,一方面极大地便利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令很多内地民众可以极其方便地获取种类繁多的服务;另一方面,共享经济促成了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新企业,更救活了一大批濒临破产的老产业,如单车制造厂、充电宝制造商等等。更为可喜的是,共享思维的传播,极大地拓展了创新产业的想像空间,正成为一些新产业、新技术商业化、平民化的推手,诸如3D打印设备、VR设备共享的商业构想,目前已在有计划的铺陈之中。

港共享经济发展限制多

相较之下,香港的共享经济发展不仅缓慢,更是不断经历波折。上月落地香港的共享单车Gobee.bike,在投入运营一周内就经历了单车损坏、被抛落河的「礼遇」,最近还在马鞍山利安恏推广时遭到管理公司警告;5月23日,再次有22名Uber司机被警方放蛇拘捕。上述案例显示,共享经济在香港的发展正遭遇现行法律政策的严重束缚。

同样成为限制性因素的,便是香港移动支付发展的滞后。共享经济产品繁多、场景复杂、交易模式多种多样,若依靠传统的POS机等交易终端,不仅成本高昂、维护不便,更重要的是缺乏可移动性。比如,共享单车的运作,几乎唯有依靠移动支付的介入才能实现。所以,成本低廉、可移动性强的移动支付手段,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手段,便成为了共享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高速公路」。目前在香港,虽然金管局已经多次批出储值支付工具牌照(SVF),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商界还是用户皆反响平淡,保守的支付习惯只怕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当然,部分港人至今仍对内地的「共享潮流」极尽嘲讽之能事,亦有不少人确不看好共享经济的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由共享经济发展所激发的商业创新、资源高效利用等理念,正日益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从这个角度看,共享经济带来的「鲶鱼效应」,或许能让正困守在旧日辉煌中的香港,重新寻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上一篇:慎防反对派出卖香港
下一篇:假认罪 真走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