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的香港水资源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5月30日

水务署助理署长 周世威

思汇政策研究所最近发表题为《水沛蜃楼 关注香港水资源安全,推动区域水资源共享》报告书(下称「报告书」),强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将加剧全球用水紧张,并对本地水资源短缺及其稳定性表示关注。

本港水源匮乏,为应付1950年代以来用水需求急增,政府将本港超过30%的土地划为集水区,并设立海水冲厕系统,每年节省约二亿七千万立方米的食水。此外,政府从1965年起输入东江水以弥补不足。

现时,香港与新加坡均需要从外地输入淡水。出于国家安全考量,后者正采取重大措施以减少依赖从马来西亚输入淡水。反观,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东江供水得到国家政策的充分保障。

然而,随着珠三角的经济及人口急速增长,加上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邻近省市对东江水的需求日益殷切。为更好地应对上述挑战,我们于2008年发布「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下称「策略」),透过节约用水及管理用水流失控制用水需求,并开拓不易受气候影响的新水源以加强水资源的稳定性。

节约用水

本港多年来供水稳定,加上水费低廉,市民的节水意识难免薄弱。有见及此,我们从「教育及宣传」、「软硬件措施」及「强制节约用水」等方面入手,推广节约用水信息。

教育方面,我们于2015年与教育界合作推出「惜水学堂」计划,以互动手法教导小学生实践节约用水,至今逾220间小学参与。有关计划将于明年扩展至幼稚园。

此外,我们与环保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等推广节约用水。去年举办的「节约用水周」吸引逾20000人参与,正是政府与环保团体、非政府组织和商界携手推广节约用水的好例子。我们亦与餐饮及酒店业等用水量较高的行业制订最佳作业指引,以减少这些行业的用水量。

硬件方面,我们为不同类型处所安装节流器。根据海外经验,强制使用节水器具是减少用水的最有效方法。我们会分两个阶段推行有关措施:首阶段于今年2月强制要求新建供水系统使用「用水效益标籤计划」下的节水器具;第二阶段将透过修例强制发售的节水器具须具用水效益标籤。

水费方面,我们一直进行定期检讨,当中考虑的多项因素包括市民承担能力、水务设施的财政状况、市场经济状况和立法会议员的意见。

水管渗漏管理

香港地势起伏,水管长期在高水压下运作;加上路面工程频繁,本地水管网络难免渗漏较多。为此,我们实施了一项为期15年的「更换及修复水管计划」,处理约3000公里的旧水管,使渗漏率从2000年的25%降至2015年的15%;相较其他已发展城市如伦敦(2014年:24.7%)和台北(2015年:15.6%),本地渗漏率属中等。紧接该计划,我们已着手组建「智管网」,藉高端科技确保供水管网健全运作。

在维修有渗漏的私人水管方面,主要困难是在接驳点和建筑物内各处所的水表之间,验明地下公共水管的渗漏,「智管网」将有助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此外,我们相信在采用自动读表系统后,「智管网」的运作将更具效率。我们正计划在安达臣道石矿场用地及九龙东区采用自动读表系统。我们亦正与其他政府部门携手推展地下水管测漏先导计划至内部供水系统,随后更会推广至私人建筑物。同时,我们正探讨设立总水表收费制度,以经济诱因倡导业主积极处理私人水管的渗漏问题。

开发新水资源

我们正努力开拓不易受气候影响的新水源,预计5年内可启用将军澳海水化淡厂和为新界东北地区供应再造水。我们亦计划于安达臣道石矿场用地实施中水及雨水重用。届时,本地集水、冲厕海水、东江水、化淡海水、再造水,以及中水和雨水重用将组成全新的供水体系。

为确保本港的可持续发展,在积极落实「策略」中各项措施的同时,我们已展开全面检讨「策略」的工作,以适时推行新措施,提升本港水资源的稳定性。

上一篇:香港不比外国差
下一篇:慎防反对派出卖香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