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八骏
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践「一国两制」20年的经验证明,「一国两制」不仅要从由文字展现的制度设计转变为活生生的实际,而且,这活生生的实际是在不断演变的。尽管人们对于「一国两制」的方向、目标和侧重点存在着分歧,但是,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要求「一国两制」凝固在某个时间点的某种状态。两地融合不可逆。目前,香港社会对于「一国两制」如何演变大体有三种错误观点:一是倒退,倒退至特区第一个5年「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二是实现「真普选」以达至变相「独立」,乃至公然宣布「港独」;三是控制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程度、坚守两地政治区别,将此种状态延续至2047年6月30日之后越久越好。
倒退是梦想。争取变相「独立」乃至公然宣布「港独」是一条死路。第三种观点则是一厢情愿。
从2011年底以来,香港部分居民滋长一股不可小觑的抵制和反对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的情绪,所反映的便是以上第三种观点。
这些年,反对派利用这一种观点和情绪,不断地制造敌视甚至仇恨内地和内地居民的风波,鼓吹「本土主义」。冒起于「占中」的本土激进分离分子进一步利用这一种观点和情绪来推动「本土自决」和「港独」。
诚然,持有以上第三种观点者,许多人不属于反对派。他们之所以形成那样一种观点,在颇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一国两制」与时俱进的视野。
「一国两制」结束「井水不犯河水」状态,是因为香港与内地在两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下建立和拓展经济一体化。在两地经济一体化的起始和较低阶段,亦即商品贸易自由化阶段和内地居民经「自由行」进入香港的最初阶段,香港居民所承受的实际影响和思想冲击是可以接受的。那时,无论香港整体经济实力,还是多数居民的收入和财富水平,都优于内地城市和内地居民。在那样一段时间,处于那样一种状态,香港居民身在香港,观望内地,不感觉压力。
问题在于,在特区第三届政府任内,内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迅速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紧邻香港的深圳更是发展神速,总体经济实力紧追香港,若干产业、尤其高科技产业大幅超越香港;但是,香港经济转型蹉跎,政治矛盾和阶级对立恶化,越来越多香港居民的收入和财富水平被内地、尤其沿海地区先富裕的群体超越。于是,面对两地经济一体化由商品贸易自由化推进至服务贸易自由化、内地居民进入香港的人次和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张,香港社会滋长并蔓延不安情绪。诸如「香港永久居民优先」、「守护香港我城」等等的本土主义口号,就是在如斯氛围里产生的。
第四届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积重难返。即将上任的第五届政府的使命是: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一国两制」就会被质疑;而切实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唯有坚定推动「一国两制」与时俱进。
需要新视野
坚定推动「一国两制」与时俱进需要一系列政策措施,也需要相应的视野,它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既从香港角度看国家,也从国家角度看香港。例如,主张「香港永久居民优先」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而导致内地居民不快、甚至伤害内地与香港的关系则错了。
二是既从香港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也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角度看香港。例如,广东方面提议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2个特别行政区实行「错位发展」,而香港方面建议重点产业分工和衔接发展,分歧的根源就在于视野是狭隘抑或宽阔。
三是既从香港角度看世界,也从世界角度看香港。上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香港一直是国家与世界连接的唯一桥梁。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仍然是国家与世界连接的主要桥梁却不再是唯一。随着全球重心东移愈益显着,尤其,国家倡导「一带一路」,香港在国家与世界连接中的位置发生重大变化。
毋须赘言,在以上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是中心。
下一篇::【专稿】怀念钱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