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昆
日前港珠澳大桥主隧道完工,表示建设已近尾声,只等香港一边的连接桥建成便可启用,有望在今年底通车,如此重大基建工程备受各方瞩目,其功能及对地区发展的意义更须详加探讨。
构筑跨海通道的大桥确是一项伟大工程,取得了许多技术创新成果和突破,体现了中国基建的强大实力,对连接的地区来说效益巨大,东面的香港及西面的珠海、澳门等,均将由大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大桥还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连接线路之一,无此大湾区的网络便留有缺口未臻完备,回顾大桥的筹建历史更可说明此点。
高效连接珠江大都会
早在90年代,两地专家学者便曾提出建立大珠三角协作区的构思,其地域与大湾区基本一致。所谓「大」者实有两重意义,一是包含了广东的珠三角及港澳特区,二是除了珠三角的核心区外还纳入了一些周边地区如肇庆、惠州及江门等,令面积大幅增多。在此基础上,笔者亦与其他论者提出要把大珠三角最终建成珠江国际大都会,其根本构想是形成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开放型都会经济体系,具有先进的产业、发展及管治水平,这个体系将要建基于一个现代化城市群,甚至是一个超级大城(mega-polis)。笔者当时曾作实地考察,发现在珠江东面由广州到深圳沿途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各市市区基本上已连成一片,而这正是珠三角建成世界级出口加工基地的后果之一。
无疑,构建珠江大都会必须有高效的交通连接。大都会或今天所说的大湾区有三大支点:北面的广州、东面的香港深圳和西面的澳门珠海,形成了铁三角的基本框架。这必须由干线连接,故笔者曾提出建设A字形交通干线网,东面的广深线和西面的广珠不成问题,铁路公路均已在建或升级中,唯有中间的跨江横线留待兴建。
最早的建议是珠海市长梁广大提出连接深圳的深珠大桥,由于当时此乃过分超前的想法,故和者甚寡,其后首先落实的却是虎门大桥,但可惜离珠江口及港澳地区过远,故深珠及港澳大桥的建设便被提上议程。最初的构思是「双Y」方案。东端以Y形桥连接港深,跨江后西端亦以Y形桥连接珠澳,但由于某种原因,东面只连接香港而不连深圳而变成「单Y」。从长远看,这减少了基本流量而不利大桥的营运,且还迫使深圳另建新桥而起分流作用。
大港澳组合参建大湾区
无论如何,当时笔者构想的A形网中将有多条横线,除虎门桥及快将完工的港珠澳大桥外,还有最北面的虎门二桥,和在港珠澳桥以北30多公里的深中大桥。深中桥的主体工程刚开工,几年后建成时将可成为深圳通往珠江西岸以至粤西的要道,中山江门等市正筹备配套建设及发展规划以迎接通道的落成。
过去跨江连接乃大珠三角发展战略的重要项目,希望由此解决珠江两岸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时东岸由于香港的辐射作用迅速发展,但西岸毕竟因隔江影响辐射力度而滞后。其后产业发展稍有分工,有东岸电子西岸电器的说法。时至今日,西岸亦发展良多,但跨江通道的战略意义不减反增。东岸更有必要通过西岸连接粤西及大西南,从而开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途径。特别是港澳要好好把握由大桥通行掀开的新发展一页,要及早筹划港澳社会经济一体化或同城化的远景宏图,在本已高度交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融合,以大港澳组合参建大湾区。
港澳一体化有良好条件:两者都是特区、自由港和都会式服务型经济,且基建设施完备,有前殖民地关系及海外移民社会。相对香港,澳门发展较落后,但却正面临大开发机遇,要成为中葡交流平台和走上博彩业外的多元化发展之路,这便需要吸收香港的投入,而香港企业及人士也可藉机西向发展,且除澳门外还要望得更远,注目横琴、粤西及大西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