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一提起学区房,中国父母想说的话,三天三夜说不完。话说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喜得贵子,前往拜问禅师:买不起学区房,该怎幺办?禅师: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子?这个段子流传很广,其一、说明中国人重视教育,以至于创造了世所罕见中国独有的学区房情结,其二、更说明了中国教育出了问题,所谓北大清华毕业的,在生活中陷入到迷茫的时候,也只能拜问禅师,这跟文盲去烧香拜佛,没区别,何必花钱念名校。其二反转其一,否定之否定,所以最终说明中国人重视教育就是一个伪命题,别老拿孟母三迁的故事忽悠全世界。然才子佳人们或有不服,一个段子,岂可当真?
开支第一是香港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正好有事实为证。昨天本港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向本港青年透露:政府投放在教育的开支一直高踞各政策範畴之冠。自回归以来,教育经常开支累计大幅增加超过一倍至786亿元,占政府经常开支21%,每年平均增幅约为4%。
反观内地近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只有10%多,教育资源投入严重不足。经过近20年的努力,于2012年教育支出才达到占GDP的4%,而世界平均数是5%左右。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据测算,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例为86%,全世界平均在80%左右,内地仅为不足50%。
在N年远低于世界平均数的数字面前。你还能说内地重视教育幺?
官方向人民转嫁负担?
在官方投入不足的时候,而每一个家庭却在想办法补缺,成为一种代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内地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子女教育费用已成为中国家庭的重要负担。教育与医疗和住房消费,成为生活的三座大山。更要命的是,教育支出压力具有更强的刚性,买房可以缓一缓,教育却不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喊了多少年的口号,对于每个内地家庭来说,是一种辛酸的正确,但对于官方的财政预算来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背叛与讽刺。说到底,是一种官方向人民转嫁负担,是教育版的国富民穷。
最近非常流行城市间的比较,那幺内地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等与香港的第一大差距在哪里?不是国际化,而是在教育。内地超越香港的呼声渐起,虽然香港近年由于被外部势力利用等,从而被泛政治化所困,但香港的教育、法治等传统优势,并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强。
内地养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公务员的队伍,每百人赡养的公务员比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本港以后关于官方教育支出的数据最好要保密,不宜公开对外发布,以免刺激内地千万官员,因为这将证伪内地「再穷不能穷教育」红标,让众官们面子挂不住,一旦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路人甲
下一篇::打造湾区经济 香港莫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