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活鸡与禽流感防控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4月17日

民建联中委、沙田区议员 李世荣

政府在2015年宣布聘请顾问研究应否保留活家禽销售一事,幸顾问报告最终建议保留活鸡,否则将可能使源远流长的活鸡文化在港成为绝唱。活鸡如果仍得以保留自然皆大欢喜,不过在接下来的两个月谘询期当中,市民自然也会对禽流感防控及活鸡文化两者陷入迷思。

笔者认为,自1997年以来,已没有市民在港感染禽流感的个案,近十年亦没有本地农场爆发禽流感,生物安全及防控做得相当不错,基本上在活鸡与禽流感之间,可谓绝无不能解开的矛盾。不过活鸡文化重要,但疫症一宗也嫌多,政府、业界及市民亦理应通力合作,让生物安全工作做得更好,让文化、行业及防控能取得让人满意的平衡。

有论者认为,做好防控,等同于以公帑资助部分市民吃活鸡。不过,一个社会中,十只手指总有长短,处理相关细节所使用的公帑总有不同。事实上,要改善生物安全及防控,也并非定要以金钱主导。现时香港基于约十年前的鸡农退牌制度,活鸡农场几近无地可搬。当中问题包括新界新发展如箭在弦,农场与市民之间只会越来越近,且现时部分农场空间较小,亦难以自行进一步改善生物安全措施,可见与其说是钱作怪,倒不如说政策并不到位。

另外,政府对行业的思维在于「少做少错」,但事实上,时而合理调整,也未尝不是好事。现时政府局限活鸡必须经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层面,但一来涉及层层成本,二来在活鸡日日清下,鸡价难有下调空间。其实,业界过去亦曾提出容许农场直接屠宰活鸡,并直送部分食肆,除可扩阔销路,亦可减少运输过程的交叉感染,降低成本,甚至让农场存在建立品牌的有利营商空间。而政府亦可考虑增加仅可作零售而不能鲜宰的牌照,事实上亦是在活鸡销售过程中,不错的人鸡分隔措施,亦可增加销售途径让市民以合理价格吃到活鸡。

古蹟每年上亿计的维修费与人类的生存无关,游戏及娱乐甚至是消磨人的生产力。不过,没有以上种种,这只能叫做生存而非生活,又与行尸走肉有何分别?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如果单纯以成本二字让文化继续消失,岂不可悲?更何况若成功将活鸡更进一步推广,能够做到如日本和牛般的品牌化的话,如今的成本实在不值一哂。

上一篇:加强离婚后支援
下一篇:遗失选民资料须补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