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 李秀恒
林郑月娥本周二在北京中南海接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国务院令」,获任命为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通过了这个「实质任命」,林郑由当选至正式成为香港下一届特首,可说已完成所有基本程序,剩下来的工作便是要全力筹组新班子,一同等待今年7月1日宣誓就任,带领香港进入「林郑时代」。
作为下届特首,林郑将会为香港带来什幺管治新风格,相信大家都有所期待。林郑曾一再强调,为了增强香港的竞争力,政府角色也需要改变,除了继续担当以往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外,还将要担当「促成者」和「推广者」的角色。她在政纲中,分别于香港如何配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定位、如何为金融业带来更多发展契机、改组中央政策组和改变其功能,以及如何争取举办更多大型的国际盛事等,四度提到特区政府要担当「促成者」和「推广者」,可见她对这两个新角色的重视。
部门不作为 政策难开展
所谓「促成者」,按林郑自己的解释,即是「以政策目标为依归,更好地统筹和促进跨部门合作,尽量提供『一站式』谘询或服务,为社会谋求更大的效益」。至于「推广者」,即是「积极联同相关机构和业界代表,进行『政府对政府』(简称G2G)的游说工作和人民往来,加强特区与海内外联繫,提升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和吸引海内外企业及人才落户香港。」
对此,笔者十分支持,且认为很有必要。记得审计署年前曾发表一份报告,揭露多个政府部门患上了不作为、作风僵化和低效率等「官僚病」,他们从不主动积极协助政府推行政策,只晓得做一个冷冰冰的「监管者」,互不协调,互相卸责,经常令人无所适从。就以申领营业牌照为例,不管是想经营酒楼、宾馆或食肆等,要申领一个牌照,可谓关卡重重,因为要经过地政署、卫生署、消防处等不同部门的审批,而这些部门都是各自为政,只管「批」抑或「不批」,从不理会申请人的实际情况,甚至互相「交波」,以致申请一个牌照动辄一两年时间也未必领到,一来会错过了最佳开业时机,二来亦会使申请者财政上大失预算。对此,相信曾申领营业牌照人士均深有体会。
政治化所累 官商难合作
除此之外,近年社会越来越政治化,一些政客或社会舆论对政府的批评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动辄上纲上线地谩骂和指摘,稍有瑕疵便穷追猛打,这种「对人非对事」的风气,亦严重影响到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令不少部门官员恐怕成为「标靶」而更加抱着「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工作,以致政府很多对社会有利的政策或措施,都难以落实。
还有,很多人都感觉到,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很多经济政策推行,总是给人一种畏首畏尾,难以施展的感觉,原因是怕了四个字:「官商勾结」。因为这顶帽子扣下来,百词莫辩。这顶帽子就像一个魔咒,使政府官员办起事来为了避忌而缩手缩脚。又举一个实例:港岛南区一幢已申请活化为酒店的工厦,因接近港岛南线地铁站,且地铁站有一行人天桥经过工厦旁边,业主打算改建酒店时自资增设一出口连接该天桥,以方便地铁乘客和酒店顾客出入。这本是一个很简单的利民项目,工程不复杂,且不牵涉公帑,但也要申请了接近3年,一再催促下,当局才施然批出。试问如此效率,香港的竞争力怎会不受影响?
其实,以香港法制之严,办事透明度之高,以及传媒监管之力,一些项目存不存在「官商勾结」,公道自在人心。政府推出的政策,很多时是需要商界和民间力量的配合,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官商合作」不等同「官商勾结」,箇中分别,相信市民大众都会理解。
工商界曾一再建议香港应该发展专业批发市场、扩建维港两岸海滨长廊、以及放宽市区楼宇高度和地积比率限制等,意见提出多年,但一直无甚进展,原因何在?关键是政府领导层本来有心推动,但落到各个执行部门,事情便走了样。林郑如要有所作为,首先便须设法扭转各个执行部门的官僚陋习,不仅要做好「把关」工作,同时还应该配合政府的政策而发挥「推动」作用。所以,林郑若能带领特区政府新班子做好「促进者」和「推广者」角色,做到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团结包容,戮力同心,锐意进取」,相信香港将有一番新气象。
下一篇::沪港金融合作借力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