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骏
去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揭晓后,落败的民主党候选人希拉莉发表简短演说,呼吁美国民众团结,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国家陷入的分裂甚于其想像。
我在电视机前目睹这一幕,即时反应是,美国之所以陷入如此严重的分裂不正是由于这场空前激烈和恶劣的总统大选?!
因此,当我读到国务院港澳办王光亚主任在去年底向《紫荆》月刊记者发表谈话,就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竞选指出:「每位行政长官参选人都应以港人的长远福祉为依归,向市民讲清施政理念,通过选举团结港人,带领港人向前走。」「我希望选举是理性的、健康的,是富有建设性的。」当时我感到,这是提出了一项对第五任行政长官所有参选人、尤其建制派参选人来说必须承担的责任。
参选人局部非建制派化
至今,几位主要参选人保持「君子之争」的风度,没有发生「恶言相向」的情景。然而,随着提名期展开、若干参选人会被淘汰,尤其,少数正式候选人将进入面对面的政纲辩论阶段,竞选的内在逻辑很可能促使或迫使若干候选人在言语和其他方式上走向「非理性」和「不健康」。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担忧,是因为三方面因素:
一是这次行政长官竞选的政治形势。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虽然因为反对派否决普选行政长官而采取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的办法,选举委员会的界别分组的构成、人数和选委会总人数都沿用上一任选委会,但是,反对派所取得的席位明显超过上一任选委会。此其一。建制派参选人在上一任行政长官竞选时只有两位,而这一回主要参选人增至4位;更复杂的是,其中若干人呈现「局部非建制派化」新特徵。此其二。反对派在5年前派出一名代表参选,完全处于配角的位置,这一回,不仅已有一人表示参选,而且,挟足以提名两位候选人之实力,将若干「局部非建制派化」人士玩弄于股掌,情景颇似我国古代的「两桃杀三士」的典故。此其三。这一切决定了,建制派很难就谁最适合出任行政长官形成最广泛的共识,于是,在反对派的挑拨下,若干建制派参选人可能在争取提名的最后时刻,采取同建制派应有政治立场不相符的举动,发表不利于建制派团结的言论。
政经民生问题空前纠结
二是这次行政长官竞选的社会背景。上一任行政长官选举时,香港社会贫富差距已恶化为阶级对立,梁振英以偏重经济民生议题而争取到较大民意支持。那时香港政治基本矛盾固然已恶化,却尚未同社会阶级矛盾严重纠缠。5年后的今天,政治矛盾与阶级矛盾难分难解,对行政长官参选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出前所未见的挑战。曾俊华1月19日强调「与民休息」,2月6日宣布2020年前同时完成政改和《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以及提出改革税制和六成香港居民入住公营房屋的目标,2月12日又表示2020年前无法为《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如此急剧转变,既折射香港政治经济民生问题空前纠结,也反映其思想政治水平远离「实事求是」。当参选人或候选人无法从容应对香港政治经济社会的强大挑战时,容易偏离理性地阐述施政理念以争选票的健康轨道。
揭黑材料将有坏影响
三是这次行政长官竞选主要对手的个人因素。从第一任行政长官竞选到第四任行政长官竞选,所有参选人、候选人都相互认识却未必熟稔。其间曾曝光若干人士的所谓「黑材料」,都不是相熟朋友的「反戈一击」。5年前,临近投票日,几位候选人最后一次面对面辩论,有人在政府内部会议上的言论被披露,也仅止于同事之间。这一回,有3位参选人均曾为资深政务官,有一些共同的朋友,有的是深交。竞选的逻辑是不可抗拒的。到了最后关头只有一人可登行政长官宝座时,不能排除有人将会揭露或真或假、半真半假、似真似假的「内幕消息」,以攻击另一人的政治立场或操守。
建制派参选人应当重在辩论政纲,行政长官选委会成员应当重在比较候选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管治能力,尽量降低竞选对香港的负面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