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霑
经历多年,港府与深圳市政府最近签署合作备忘录,在香港依法拥有河套业权的前提下,落实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并会设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及相关的高等教育、文化创意和其他配套设施。笔者相信,如河套土地规划管理得宜,可引领香港迎接新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并跟深圳优势互补。反之,则徒添两地矛盾,影响民生。
两地宜加强洽商
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土地比沙田科学园佔地大4倍,达87公顷,惟因交通不便和接近深圳成熟社区,且可能不是港人优先(即输入内地人才或劳工),引起两地矛盾和猜忌。事实上,经笔者考察,河套区位置吊脚,远离上水和市区,毗邻皇岗,若不增道路设施,难以畅达。港府何不借机沿古洞至落马洲一带发展一个可容十万人之欧陆式智能小镇,毗连未来可容纳20万人口的古洞北/粉岭北新市镇,支持新科学园,并解港人住屋难,及纾缓因新增4万职位对新界西北交通和居住需求造成之压力?
河套区定位应跟香港的国际视野优势和深圳的自主生产优势相呼应。河套区科学园应租出部分土地给业界发展先进工业(如精準制造、3D 技术、虚拟实境、人工智能产品和商用机械人等等),让港实体经济跟科研双线发展,促进港再工业化和科创。主园区宜建立联络办,协调两地官产学研科创合作和业界配对,并引入行业顾问或供应链金融管理公司驻场,充当项目经理角色,为园地企业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资金、策略性投资者和行业核心企业支持。另一方面,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可参考梁振英政府拟将「创新斗室」落实科学园的做法,可在园内设立创新斗室,向短期留港外地人才提供住宿,促进创科社区的协作文化。
港府宜跟中央部委洽商,让港企和大学可力争内地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创科。香港方面,也应该提供合适的公司和个人税务优惠。
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属于非牟利性、公益性跨境合作项目。由于深圳正积极打造大河套区(如提升附近口岸设施和準备在区内大兴土木),港府应跟深圳合作设投资公司,投资大河套区房地产。港府应将获利回馈本地社会,其中包括在大河套区提供中产单位给港人和港科创人员廉价租住。这既解决住屋问题,又可造福新界北地区经济。
宜设河套区发展局
港府宜设河套区发展局,管理层由港科技园和港深业界和学界组成。这样才可接地气,打破外行人管理内行之藩篱。发展局兼管大河套区投资管理公司,委任专业人士协助投资当区物业,并跟内地银行或供应链金融管理公司合作向园区企业提供科创信贷,由当局承保,做旺科技和先进工业之供应链金融。
港府在积极投放180亿元完善香港的创科生态圈和推动「再工业化」的同时,宜借势整合香港相关公营机构、各园区、工业恏和土地资源(包括莲塘/香园围口岸邻近一幅土地,大埔、元朗和将军澳3个工业恏内可发展的土地等等),重新定位,以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并优化交通和土地使用安排。譬如说,在大埔工业恏增设轨道交通接驳至大围等等。又例如,利用工业恏和附近土地发展地下城,扩充地下商业和公共空间。
港府更应该在学界层面,鼓励科创教研和人才累积,当中涉及高中文凭课程选科和大学研究拨款资助。譬如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在项目评审工作时,不应只针对科技项目的学术价值,还要顾及商业化或技术转移,尤其是普及民生的程度。港府还可借「一带一路」良机举办科研项目对接会和学生科研实习计划(如两地学生到以色列科企实习等等)。港府宜多管齐下,发展河套区,响应习主席的三创(创业、创新、创优)和国家万众创新精神。
下一篇::选战中的人和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