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子文
政府研究在尖沙咀西、铜锣湾、跑马地、金钟、湾仔等地点发展地下空间,以改善行人接驳和增加土地资源,首阶段公众谘询将于下周一截止。然而,计划引发的保育争议仍然未解决,有关注团体担心此举损害公园的宁静和绿化环境,声言寸土不让。环境保育没有问题,但保育议题却不应上升为「谈不得、动不得」的禁区。不论是保育或是发展,出发点都应该是为市民着想、改善市民生活,如果成功保育了,「不迁不拆」了,市民的生活却愈来愈差、上楼愈来愈难,这样的保育究竟又有什幺意思?
成功案例足借鑒
事实上,发展地下城并非什幺新鲜事物,世界上已有很多成功案例。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有成熟的地下城发展技术,解决建筑物只在地面发展的问题,亦成为新的景点地标,例如日本地下街举世闻名,在26个城市建造了146条地下街,每日进入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佔国民总数的九分之一。韩国的地下城空间宽阔,甚至能容纳较大型车辆行驶。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地下城,更成为一大景点。近年内地大城市同样面对土地不足的问题,发展地下城便成为在市区拓地的一大举措,例如上海多个地铁站如人民广场站、徐家汇站、中山公园站等都发展大量地下空间,减少对地面空间的依赖,令交通更畅顺,人流来往各处更方便快捷。
香港面对土地不足的问题,也应该积极发展地下城,将路面的设施转到地下,释出土地供发展之用。地下城更可成为新的商业地标,为地区带来新商机,甚至可以将一些「不受欢迎」的设施安置到地下空间,包括废物转运站、汙水处理设施、海水配水库及爆炸品仓库等,从而腾出公共土地作住宅及康乐或休憩设施发展,改善附近的居住环境。对供地「先天不足」的香港来说,发展地下城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技术问题可解决
固然,发展地下城难免对当区居民造成一定影响,如保育团体所指要暂时封闭部分公园,但影响只属短期,政府更可通过分阶段施工减少对市民的影响。至于担心发展地下空间影响公园环境,其实,香港的地下空间工程技术已十分成熟,大部分商厦都会挖掘地下空间作商业用途,若要隐藏通风口、出入口等设施,在技术上一定有方法解决,例如可将通风口融入现有建筑,或将出入口连接港铁站和地下商场,减少对景观和公共空间的影响。
保育团体担心的问题,完全可以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但他们却摆出「寸土不让」的姿态。如果因为要暂时封闭公园就要停止地下城计划,这样,香港再也不用谈什幺发展了。因为任何发展,就算是最环保的工程都肯定会影响居民、影响环境,如果坚持「保育至上论」,香港将一事无成,什幺也发展不了。难道这就是保育团体的真正目的?当不少香港人仍然为上楼安居发愁之时,保育团体仍然坚持何不食肉糜的思维,实在太过离地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