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专业人士协会会长 陈建强
能量低时,好好休养生息;能量高时,好好开拓创建,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在香港,只是短短数年,政治局面便经历「占领」祸乱和政改失败,以及三场选举、一次骚乱,以及无数次议会内外的折腾,大家都身心俱疲,深感厌恶。有特首候选人乘机提出「休养生息论」,希望能停止内耗,本是好事;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休养生息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更要承受沉重的政治代价,被誉为经典的西汉「文景之治」,便播下「七国之乱」的祸根。
休养生息有流弊
大乱求大治,大治先喘息,这套休养生息的策略,源远流长。早于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便在卧薪尝胆后得以回国,提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远策略。至于西汉的「文景之治」,也是集合两代共40年的治绩,将西汉的经济建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为接位的汉武帝开创千秋伟业提供坚实基础。当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其实源自汉高祖刘邦,只是由接位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发扬光大。当中包含5个方面,第一是解甲归田,并按其军功分配土地和房屋;第二是归还原有田宅,劝导逃亡在外的民众返乡;第三是释放所有因饥饿而卖身的民众;第四就是轻徭薄赋,减轻民众负担。
不过,福祸相倚,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文景之治」亦不能例外,只谈经济、避谈政治的后果,正正体现在政治之上。第一是国内诸王得以坐大,终酿成「七国之乱」;第二是境外异族骄矜难驯,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并开啓「公主和番」的历史。
不能回避矛盾
其实,政治经济民生是推动社会建设的齿轮,彼此相互依存,在策略上当然有轻重顺序,但不能将某一部分切割放大。香港过去几年的乱局,肇因正是有部分人士刻意强调政治,并将一己的政治理想或图谋无限放大,甚至将经济民生作为垫背,以绑架形式希图迫使政府和中央就範,并且闹出任何想像得到,甚至想像不到的抗争。
风波总有平息时,吵闹亦有安宁日。大家都希望从泛政治化、泛民粹化的泥淖中抽身出来,多谈经济民生,谢绝政治口水。不过,若将此简化为「休养生息」,则未免显得有点天真和「离地」。因为,第一,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息,你讲政治休兵,但反对派会配合吗?能纠正目前凡事都是政府错的抗争思维吗?第二,目前的所有政治议题和争拗,将会即时「消失」,而不是伺机而动吗?第三,无论内外政经形势,都处于复杂的变局,特别是美国的「特朗普威胁」,更是山雨欲来,就算香港能够对内政治休兵,但对外呢?第四,更重要的是,在筹划政治休兵之时,可曾有一套完整而可行的跟进策略,让政治休兵并非仅为口号,而是能够贯彻落实,并能协助解决现存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深层次矛盾?
社会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期间必然会面对荆棘冲撞,若是遇险即退,遇难即缩,只求妥协苟安,而轻易放弃坚持和进取,社会的前景在哪里?我们不能回避矛盾,但须正视这些问题,并要用智慧和勇气,在严格按照《基本法》和「一国两制」的规範下,一步一脚印地克服困难和矛盾。这都是我们的基本责任,亦是对所有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
下一篇::一带一路 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