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由于中产崛起,经上世纪八、九十年发展,在回归前已经形成「橄榄形」的中产社会。由于中产阶层不屑于政党政治,加上香港存在挤压中间派的社会气氛,泛政治化窒息了中间力量的生存空间。所以出现了香港独有的「两头大、中间无」的政党格局,佔人口六成左右的中产阶层并无标榜为其争取利益的政党社团,「沉默大多数」并无形成中间派政党。
对香港这本「难念懂的书」,学者李晓惠早就指出,「中间政党的本性应该中间偏左,出路在于与反对派划清界限」。他分析说,中间政党能够从反对派那裏争取到四分之一以上的中间票源,打破「六四定律」就不再是神话。李晓惠进一步认为,中间政党对于带动政治生态良性转化方面可扮演关键角色,而且对于所谓「两头大」即反对派和建制派都存平衡和抑止作用,甚至可扮演「一国两制」的某种「守护神」角色。
笔者欣喜地在元旦之后读到了一份《民建联宣言》,这个建制派中第一大党,主张维护市场公平,消除垄断,扶植中小企业,增加社会向上流动性,帮助中产市民和年轻人拓展事业出路等等。虽然没有标榜要变为「中间政党」,却发出「新声」要为中产阶层拓展事业出路给予帮助。而且还特别强调「跨阶层的政党,坚持从香港的整体利益出发」。
民建联带了个好头,重视了最大的港情,从香港「橄榄形」社会的实际出发,率先甘为佔港人大多数的中产阶层发声,而且主张共享发展成果。
中央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就是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宣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须知,「唯有共享发展,方能联结共建和共富」。这对于解决本港深层次矛盾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认为,共享不等于共有或均享,共享发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共建基础上的共享,应该明白「一国」所提出新理念的发展「共享」,是建设越多、贡献越大,享受发展成果的能力和机会也越大。共享发展不是走回头路、吃大锅饭,更不是简单複製一些欧洲国家的福利制度模式,或是「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所以当今不少发达国家中的中产阶层不再沉默下去了,橄榄形社会也开始不那幺和谐稳定了。
史无前例的「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照理香港特区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更要懂得重视而有效做好中产阶层的沟通工作,诚意倾听他们代表的最大最广的民意。说到这裏,笔者还要引用李晓惠的真知灼见,来提醒人们。他说,「在香港,有公开声称代表基层或工商界的政党,却缺乏打正旗号代表中产专业界的政党。儘管有的政党如民主党、公民党,有一定中产阶层的色彩,但为了争取基层的选票,往往打出跨阶层的招牌。有些政党虽然以跨阶层为旗号,但其重点仍然不在中产阶层身上。」
是否近期会如人们期望的破「两头大、中间无」的格局?似乎也急不起来,还是水到渠成为好。
香港沪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会长、秘书长
下一篇::主方未拍板 如何作谘询?/关 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