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之「危言」有理/关 昭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1月07日

由前港大校长徐立之主持的「港科院」发表调查报告,指出香港中学生越来越少选修理科科目、特别是「高等数学」,以至有不少获大学取录的理工学系新生,入到大学之后要「恶补」数理化。

「报告」访问了一百五十多家中学,选修理科或科学的学生只有一半;其余一半学生,在所谓四个「核心科目」中、英、数、通识之外,只会再拣一两科容易「攞分」的科目,理科及「高数」难取分,他们就视若畏途。徐立之这一「发现」,可说非常重要,也相当惊人。近年,推动香港创新及创科发展,已经成了特区政府挂在口边说得最多的一句「口头禅」,但原在中学裏,修读理科、数科的人数却「买少见少」,一年少过一年,如此创新及科技人才又从何而来?将来靠谁去「河套创科园区」创业?「创科兴港」岂不成了一句笑话?事实是,徐立之校长的「港科院」报告,的确揭示了一个十分严重而又触目惊心的事实,那就是现行教育制度、特别是所谓「课程改革」的失败。

一向以来,不少人批评香港中学生的中、英文水準每况愈下,中文连一篇几百字的短文都写不通,英语水準也大幅下降;还有中国历史,「科不成科」,什幺中史世史「横向联繫」,令到学生不知有国,还以为日本侵华战争是「电视剧」编出来的「故仔」,最新的「杰作」就是一些青年学生沉迷「港独」。

如今徐立之指出的事实,是本港中学生不仅语文、历史不行,连数理化与工科也不知所云,正是「文又唔得、武又唔得」,如此岂不是名副其实的「误人子弟」?

看来,本港的教育制度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关键是要还教育以本义,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官僚、主观与人为干预,什幺「通识教育」、四个「核心科目」,就是一个典型的「通通唔识」的例子。

上一篇:反腐辞旧迎新 打虎先打内鬼/马浩亮
下一篇:正视「橄榄形」社会改善中产阶层处境/姚荣铨 姚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