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报评论员周武辉
政府日前公开顾问报告,当中有九成一的意见书表态,支持不设审查制度的全民退休保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昨表示,不是单看量化,质也同样重要,强调退保制度需要整体及全盘考虑,明显对「不设门槛,人人受惠」的方案持保留意见。
面对本港老年化问题不断加剧,贫穷问题日益凸显的现实问题,政府及社会当然应承担起责任,建立一套适合香港情况的退保制度,让长者在退休后有稳定收入,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惟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前提,都要充分考虑如何维持运作的可持续性,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针对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更多支援,才是务实之道。若推行全民退保,又解决不了「钱从何来」的问题,则是脱离实际。
本港人口老化趋势明显,危机加深,根据团结香港基金发布报告,香港的人口年龄中位数将在2064年达到51岁,每3人之中就有1人是65岁以上的长者;另有数据显示,平均3个长者有1位贫穷,如何保障退休人士的需要已迫在眉睫。而根据早前的退休保障谘询文件,主要是围绕两个方案:一个是「不论贫富」方案,不设经济审查,年满65岁长者可每月领取3230元,并取代现时的长津和生果金;另一个是「有经济需要」方案,设立收入及资产限制,在综援及长者生活津贴之间多建立一层援助,资助贫困长者3230元。前者是全民退保,后者带扶贫意味。
平心而论,不设门槛的退休保障肯定是最理想的方案,皆大欢喜。问题在于,若采用「不论贫富」方案,未来50年新增总开支将高达23950亿元,较「有经济需要」方案的2555亿元高出近10倍。即使以香港目前财政状况,可以支付无审查的全民退保方案,但未来人口急速老化,劳动人口比例持续减少,而退保金额只会快速上升,加之其他的福利开支易加难减,长远的确存在财赤危机。
《基本法》写下「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并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因此,在启动全民退保之前,应研究财政的可持续性。如果经济增速无法追上日益增长的福利开支,诸如增加在职人士供款、降低退休金金额、延后退休年龄、加税、发债等,将是无法绕开的选项。然而,一旦加税,就必然导致资金外流,损害现时以低税率吸引资金的香港经济。如果向打工仔或商家提高税率或徵收新税项,则面临大部分意见的强力反对。至于通过长期发债解决福利问题,深陷欧债危机的欧洲多国,就是前车之鑒。本港社会各界在全民退保方案有强烈共识,但真的在相关融资安排上,也达成了高度共识吗?很令人怀疑。
事实上,退休保障难道不是应该优先帮助那些生活更为困难,在经济上更加有需求的退休人士?再说,如果身家丰厚、生活无忧,又何须政府保障?政府要做的,是放宽申请门槛,让更多长者受惠,并实行分级制,有针对性地使用在真正有需要的人群身上,这才是有效运用资源的方法。
下一篇::反对派选委勿梦想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