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哲
房屋问题,是港人之痛;唯有寸土必争,并且加快供应,才有望突破市民住得贵、住得细、住得挤的樽颈。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在立法会答问大会上再强调,土地房屋政策是现届政府重中之重,造地工作从没好整以暇,又以「行军打仗」形容是在争议中推进相关工作。她希望未来政府能延续相关决心、勇气及信念。
相信毋须罗列数据,任何一位香港人都切身感受得到,香港的居住问题到底有多严峻。如何解决香港土地房屋不足这一老大难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回顾林郑上任之前,便推动了一场「土地大辩论」,罗列了增加土地房屋的各种方法;此外,还提出了「明日大屿」庞大愿景。可以看到,我们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遗憾的是,在香港,一切发展总是好事多磨,房屋发展亦不例外。
时间不等人,而土地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房屋发展一再原地踏步,蹉跎岁月、浪费光阴,因而苦了一代人,甚至好几代人。不是吗?自2003年楼价低潮后,香港楼市长升长有,所伴随是上楼愈见艰难,而人均居住面积也愈缩愈小,除廉租劏房外,豪宅纳米楼亦如雨后春笋,问题之严重实在显而易见,亦非一朝一夕可解之事。有曰贫贱夫妻百事哀,长期蜗居于狭窄的环境,亦恐加大人与人之间摩擦;几多香港伦常惨事,某程度也是居住问题衍生出来。问题愈是积压,注定只会继续恶化;今日不增建房屋,祸害必然延续。
始终,针无两头利,在市区建屋肯定插针难入,在郊外建屋又会破坏环境,填海造地则会影响生态,发展农地、棕地等亦涉业权及法律困难 关键是,难道因为政策存有缺点,就因此索性继续原地踏步,包括放任市民居住环境恶化的更大痛苦于不顾?应有态度,一是尽量先易后难,可以上马的项目都立即上马;二是争取趋利避害,将所谓问题因素降至最低,继而把政策效益最大化。
林郑提出未来一年政府将在五个方面加倍努力,一是加强高层督导,二是积极推展交椅洲人工岛和新界北的研究和规划,三是更进取地採纳「基建先行」和「创造容量」的原则,四是进一步简化发展流程,五是检视可提升市区重建的方法。她特别强调,近日对新界北发展有新想法,会以一个整全方法去研究,冀在余下任期向社会交代。林郑的满腹大计,可谓方法与效率并重,既包含大型发展项目,又关注加快发展步伐;如果得以落实到位,应可大大有利纾缓市民居住难题。
明年将举行新届特首选举,现届政府只余一年任期,不过,有谓「一张蓝图做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政府政策须有延续性,不能因换届而变,亦不能因快将换届而翘手不干。林郑表示,市民长期不能安居,政府不敢怠慢,实是肺腑之言、民心我心,亦为负责任、以民为本的适切做法。
让市民早日享受获得感,不单要增加房屋土地供应,且还要加快房屋土地发展。坐言起行,寸土必争!我们或许不愁无地、不愁没有拓地建屋的良方,只愁为反而反的破坏阻力,如何转至实事求是的建设性力量!
下一篇::【商报时评】市场风高浪急 投资须更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