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打针有楼抽后,「全城起动 快打疫苗」的运动获得各界一呼百应,连日来都有新抽奖计划出笼,奖项之多使人目不暇给,预约接种的人数因而大幅增加,反映谷针措施取得极大成效。抽奖无疑是好,惟谷针却不宜独沽一味,尤其此举的边际效应恐会递减;一方面大家要继续发挥创意,思考其他更多有效谷针妙法,另一方面亦要处理疫苗犹豫问题,消除坊间不适切的打针阻力。
对于抽奖计划愈来愈多,相信全港市民均乐见其成。送楼、送车、送机票、送手机、送现金券、送消费券、送全年车票、送飞行里数、送酒店住宿、送自助餐和送电影票,等等。凡此种种的谷针诱因,肯定有利推动市民接种意欲。可是,在价值千万的豪宅面前,其余奖项的吸引力难免较逊,以致坊间已多少陷入「抽奖疲劳」,难如初时般再有庞大刺激效果。当然,抽奖计划诚有继续加推的必要,其好处不容置疑;但除此以外大家还须思考其他新招,不宜仅仅单靠一途。
事实上,可行的谷针诱因尚有很多,方向包括容许已打针者更大自由,例如可恢复中学全日面授课、进一步缩短外游回港时隔离检疫时间,以至作为招聘或加薪的一个考虑因素,等等。总之,谷针推力不一而足,有效方法包括但远不限于抽奖。
至于窒碍打针的拉力,有关方面也绝对不能忽视。不必讳言,抽奖等谷针措施,虽已成功吸引不少市民打针,但社会上仍有部分人坚拒不打;他们可能是香港实现群体免疫 即七八成人接种疫苗 所不可或缺的拼图。早前中大医学院发表的民调,虽于抽楼措施推出前进行,但其反映的民意仍具相当参考价值:佔相当比例未计划接种市民不打针的原因,主要是担心疫苗副作用即安全性(佔约34%)、对政府建议缺信心(佔27%)、质疑疫苗的有效性(佔19%)。
由此可见,疫情来到今日,打针阻力仍建基于负面因素,专家继续加强公众疫苗教育,自然必不可少,而当局亦可推出措施予以回应。譬如,香港目前两种疫苗俱获世卫批准了,证明两者是安全有效的;不过,当局诚可悉数引入世卫已批的所有疫苗,从而提供最更多的选项照顾市民各自喜好。目前内地已有20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由灭活疫苗,到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都有,不单全覆盖了各条技术路线,亦可更好满足不同人士的需要。
另外,港府更新了疫苗接种异常事件的呈报机制,也有助避免坊间对疫苗产生误解。而专家学者加快解释每宗怀疑异常事件,以正视听毋让不準确的资讯在市面发酵,亦是解决疫苗怀疑的必要之举。关注市民所想,重视他们的关切,并採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大家的疑虑,是港府和社会各方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理「没有最多,只有更多」,接下来全社会应继续想方设法、奇招尽出鼓励打针。香港距离群体免疫的目标仍远,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港人只要团结一致、同心携手,肯定有智慧兼有能力走出疫困。
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哲
下一篇::【商报时评】唯才是举 高效施政 香港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