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人类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最佳武器,世人对此望穿秋水;现在疫苗卒之面世,不少人却抗之拒之。中大昨发表的研究显示,少至37%受访市民愿意接种,比率不单远低于其他地方的60%至90%,更远低于达至群体免疫的最低70%要求。坊间一直有人提议,应以派钱诱因鼓励接种,但专家指这或适得其反,令人误以为打针是「高危活动」,所以特首林郑月娥昨亦表示,当局不会提供金钱诱因。如何是好?其实,除现金外,还有很多办法可提高接种率。
是次中大调查于去年7月底至8月底进行,结果或嫌滞后,亦有其他团体机构调查数字远高于此;不过,考虑到当时正值第三波疫情高峰,市民应已充分理解疫情的严重性,故时至今日研究仍具参考价值。其中一大发现,乃青年及盛年人士的接种意欲最低。背后原因,专家认为是年轻人自觉并非高危一族,故建议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令市民意识到受感染的严重性。的确,新冠疫情初期主要针对年老一辈,但现已蔓延至其他年龄群组,就如昨本港新增的60宗确诊病例,只有7宗属于65岁以上,说明年轻者绝非「免疫」。纵然青年患者的死亡率仍非常之低,但大家也别轻视后遗症问题。医学杂誌《刺针》日前更发表报告,发现达76%患者病发半年后仍有至少一种病徵;况且,当青年人遭病毒感染,亦易将病毒传予身边亲友。所以,接种疫苗绝对是为己为人为港之善举。
此外,让市民清楚明白接种疫苗的风险不比不接种高,同样重要。多个国家已积极推进疫苗接种步伐,全球接种剂次已达2825万,中美两国已分别涉及900万剂次,英国亦涉逾200万剂次;迄今为止,出现严重副作用个案仍是绝无仅有。美国已有38.5万人死于疫情,而香港死亡人数亦增至160人、累计9000多人确诊;在关注疫苗致死及副作用案例「一宗都嫌多」之余,岂不应该同等关注如何遏止病死及染病个案「一宗都嫌多」?
各地政府均为推高疫苗接种率煞费思量,譬如英国就研究延迟第二剂的接种,甚至容许第二剂疫苗来自不同药厂;美国疾控中心(CDC)亦制订了提高疫苗接种率的策略,包括提高疫苗服务的可达性、提高社区内的接种诱因、加强系统性的介入等。其中降低注射成本方面,比资助接种或纳入医保等更进一步,港府早已决定让全民免费接种了;在全港18区广设注射中心之余,市民亦可到公私营医疗机构接种,当局并会提供院舍外展服务;透过新上架的应用程式「智方便」设立「提示功能」,提醒合资格组别者可以接种、及提醒按时接种第二剂等,都是金钱以外诱因。此外,推动「『疫苗版』旅游气泡」,与其他地方资格互认,容许已接种疫苗者「豁免检疫」出入境,也可望大大增加疫苗接种率,并稳妥地重启口岸、重启旅游。
办法总比困难多。医学科研几经努力,才成功研发疫苗;接下来,全社会好应科学、理性、务实地看待疫苗接种,以免出现「有针无人打」之窘。打好疫苗,走出疫困,是下步最重要工作!
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明生
下一篇::【商报时评】突破疫情困境 实现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