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第四波疫情杀到,昨新增68宗确诊个案,其中7宗输入个案,61宗本地个案,创8月以来新高,另有逾50宗初步确诊,政府表示不排除推出更严厉的防疫抗疫措施。
为应对疫情忽然反弹,特区政府多措并举,包括再度收紧社交距离措施;刊宪规定和安排高危群组接受强制检测;推出纪录出行场所资料的「安心出行」应用程式等。针对爆疫最严重的「跳舞群组」,港府昨首次引用《预防及控制疾病(对若干人士强制检测)规例》刊宪,要求曾到过14间指明跳舞场所的人士,须接受核酸检测。此外,为鼓励市民检测,政府将为本地感染确诊人士提供5000元津贴。抗疫如救火,相关措施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有助压抑疫情,但若想港早日摆脱疫情,回复正常,力度依然不够,政府必须更加进取。
须要思考的是,香港过去採取的更全面检测、定点隔离、接触追蹤、限制社交距离等常设步骤,虽然都起到了控疫作用,但从现实来看,疫情却一直反反覆覆无法断尾,始终是治标不治本。归根究底,相关措施提倡鼓励为主,而强制不足,令效果大打折扣,按此前的常规方法控疫,恐难以彻底扭转局面。港府须调整抗疫思维,有决断的勇气,力争实现个案「清零」,经济民生才有望重回正轨,而强制性的防控则必不可少。
回顾过去近一年的抗疫,本港陷入防疫措施收紧、放鬆、再收紧的循环,市民生活出行备受影响,社会经济迟迟无法复常,抗疫成效也变成脆弱、短暂,显示「控制疫情在低水平」的策略须要改变,实现「清零」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要达成「清零」目标,一方面要鼓励市民自觉配合防疫措施,另方面须以强制性手段推行实施,这更加重要。很多有效控疫的方法,包括全民检测,以及加强追蹤密切接触者等,本港往往是採取自愿原则,鼓励市民参与,但从具体的落实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很多人以各种藉口迴避、抗拒。抗疫经验证明,如果不是强制,即使费用全免或者提供一些诱因,亦未必能让全民主动参与,令防疫效果无法达至预期,而光靠个人自觉也没法解决疫情问题。
疫情一波又一波,是香港社会难以承受之痛,一日未能「清零」,重启经济等都是空谈,全面推行强制检测、强制隔离、提升追蹤能力既必要又迫切。专家指第四波疫情的漏洞出现在输入个案方面,包括未指定全封闭的检疫酒店,没有专车安排入住隔离等,说明加强入境检疫、「强制隔离」才能最大程度做到滴水不漏;而只有全民强检,才可最快找出隐形感染者,切断社区传播链。上述抗疫模式已被内地证明是最有效,代价最小,近日内地出现零星个案,当地立即展开大规模社区检测,「常态化防疫」的同时,也不影响多数人的正常生活,香港应向内地看齐。有人总喜欢强调香港情况与内地不同,惟西方国家如英、意、澳等,在疫情反弹后亦有城市果断实施封城,说明有好方法「清零」,香港「非不能也」,实要有为也。长痛不如短痛,全社会都应支持和配合「清零」,让香港早日摆脱疫情。(今日时报评论员 周武辉)
下一篇::【商报时评】外防输入压力大 强制检疫须更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