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本港第三波疫情回顺,令经济社会运作有条件进一步复常。周五起,本地旅行团的人数上限将放宽至最多30人,另外婚礼、股东会亦放宽至最多50人。
在疫情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实不可能长时间维持最高戒备。昨公布的最新失业率升至6.4%的16年新高,跟年初相比总失业人数翻了一倍多至近26万人,凸显劳动市场已难承受持续停摆。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无疑是重灾区,餐饮服务活动业的失业率就飙升至惊人的15.2%。若情况无法改善,裁员以至倒闭的压力必然向上叠增。尚幸,食肆经营已可一定程度复常,意味餐饮业的最低潮已过,预料未来失业率可望见顶回稳。可是,受累全球旅客仍不能够自由往来,旅游业仍处水深火热之中。消息说国泰将大幅裁员6000人,港航早前亦扩大减薪及无薪假计划;还有调查指,倘无保就业计划约七成酒店和八成旅行社都要裁员。政府资助只能治标,长贫难顾,故有序推动旅业复常,包括鼓励容许本地游做大,才是撑企业、保饭碗的治本之路。
确保市民健康卫生安全,肯定是防疫控疫措施的第一位,但同时亦应争取将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所谓张弛有道,正是争取两者有效平衡,即在严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推动经济社会运作复常。不必讳言,目前本港社区仍潜藏不少隐性患者,以致本地感染数字一直无法清零;然而,有鑒过去十天的本地感染数字皆维持在5宗或以下,尤其十一国庆及中秋节至今已超过14日,期间并无出现广泛爆发,皆说明本地疫情好大程度受到控制,因而可容许进一步的经济社会运作复常。须留意的是,新一轮放宽皆属有条件的,例如本地旅行团的团员除用餐外必须全程戴口罩,领队首次出团前亦须通过病毒测试,而婚礼、股东会亦只能在不供应饮食的条件下才可放宽人数;凡此种种,都在放宽之余引入管理,从而控制病毒传播风险。
毕竟,疫情来到今日阶段,经验显示限制人群聚集固然重要,而限制人群聚集时不致口沫横飞更是重中之重。就如公共交通工具内即使有大量人群聚集,只要乘客全程戴口罩则无大风险;反之,针对食肆、酒吧等人们会除口罩的场所,以至其他会高喊口号的集会,在口罩令无法保障市民安全的前提下,诚如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强调,暂时并无条件大幅放宽社交距离措施。
事实上,一些条件许可的领域,既须争取有序恢复正常,至于限聚令、口罩令之类,则不单没有放宽条件,一些高危环节还须进一步收紧管控,包括研究强制有病徵人士,以及院舍等高危群组进行检测。社署今日将为安老院、残疾人士院舍展开第四轮免费检测,但较诸维持愿检则检,强制检测肯定更能保障院友及员工的安全;此外,与其担心强制病人检测会破坏医患关係云云,医生专业诚更应优先关注病人本身安全及利益。
疫情袭港至今已历十月,在疫苗普及前,我们仍须有段时间要捱。为减轻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尤其为免失业率继续飙升,只要严守安全底线,有序推动复常诚乃必由方向。(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明生)
下一篇::【商报时评】发挥双联通 助力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