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湾区大时代 港深更有为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11月06日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2日宣布,为在施政报告中纳入中央支持香港发展的政策,令报告变得更有内涵,将押后原定本周三发表的施政报告。

过去一年多来,香港经历黑暴及疫情打击,经济严重下滑,民生陷入困顿,经济重启、持续发展既要靠本港自身努力,也离不开中央的支持及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新一份施政报告内容裏更多结合中央新的挺港措施,展示港府如何配合落实,通过把握住自我优势与国家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将支持措施的效益充分发挥,实现提振民生经济,以及促进香港发展的跨越与进步,予民众以希望和信心,确有必要。推迟施政报告的发表,是可以理解的。

林郑透露,10月下旬将赴北京参与部委协调会议,一系列支持香港措施範围涵盖广泛,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创科发展特别是深港合作以及航空事业等几个主要方面。毫无疑问,融入国家「双循环」的发展大局,持续深化港深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乃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面对国家赋予深圳更高的定位和使命的时候,香港应抓住机遇,促进与深圳各方面的合作,在湾区建设中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开创香港的新未来。

今年适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14日将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显示中央对深圳的未来发展高度重视。此前,中央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範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外界普遍视为这是中央给深圳的「大礼包」,这固然没错,但也应看到中央对深圳提出新的使命和更高的要求,即深圳将在5年内,分三个阶段完成试点改革任务。深圳一直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如今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

同时,中央强化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样板的角色和功能,发展範本供複製至全国,亦有回应美国对华脱鈎系列措施,应对全球化逆流以及外部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挑战的意味。如何探索和完成试点改革任务,推动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深圳须要交上时代的答卷。正如习近平主席早前指出,深圳经过40年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之上,深圳有基础、有条件,也必须有新担当、新作为。

深圳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继续当好「排头兵」,在建设大湾区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香港是深圳改革历程的贡献者和受益者,亦同是共建大湾区的重要力量,在湾区「蛋糕」做大过程中,将受益于国家更多政策和重大项目安排的支持,获得更多发展的空间。在湾区大时代的新起点,港深应更加有为,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合作,互融互动,尤其是加强在创科与金融的合作,推动经济朝向高增值与多元化发展,建立自己的新优势,共同下好大湾区这盘世界级的大棋。(今日时报评论员 周武辉)

上一篇:【商报时评】冷看美国大选
下一篇:【商报时评】立法会乱象须终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