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见顶,其对经济就业的打击亦未完全浮现,不过已令各行各业叫苦连天,过去好一段时间不少打工仔皆手停口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透露,政府很快就会公布第二轮防疫抗疫基金,近期接见不同劳资人士时,都提出要聚焦保就业特别是基层就业。
为了纾缓疫情对经济就业冲击,各地政府已纷纷扩大财策加强支援。据《经济学人》统计,美欧至今提出的援助金额总涉至少8万亿美元。至于本港,第一轮防疫抗疫基金即加码至300亿元,预算案又推出多项撑企业、保就业措施,包括宽减税款,及在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由政府百分百担保特惠低息贷款,还向全港所有市民派钱一万元;然而,有鑒于最新第二波疫情比第一波更加严重,加上「全球大流行」重挫外围经济,而新引入的「限聚令」又令本地消费需求雪上加霜,港府诚有必要进一步加码支援,不能坐视结业潮、裁员潮来袭。
新轮防疫抗疫基金以保就业为焦点,乃是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也就是说,这跟失业综援之类不同,大前提是须确保打工仔不致失业,而非要求失业以后才合资格申请政府支援。况且,如果申领定义订于失业的话,更不排除会变相鼓励企业裁员;毕竟,现时不少打工仔已须放无薪假或停薪留职,若失业者方能受惠,岂不为僱主直接炒人、僱员索性辞工提供诱因?所以,基金要达到保就业效果,政策方向不是加强安全网授人以鱼,而是加强保证企业继续授人以渔,故此其中尚可加入条款,一旦有职位流失的话,所获资助金额将被扣减。
此外,究竟哪些行业及从业员应该受惠?其实除个别行业如外卖之外,几乎所有行业均受疫情拖累,航空旅游业既受环球旅游警示而生意锐减,零售、餐饮、娱乐亦因限聚令以至关闭令而门庭冷落,停课之下由补习社到校车司机都同时停工,连日来许多商会及工会均纷纷出来大吐苦水、纷纷伸手要求支援 即使所受影响程度不一,但各行各业无疑均处水深火热之中,政府断无理由见死不救。不过,到底怎样救?救多少?以至谁应救多、谁应救少?有否能力一併救?单以零售和餐饮业为例,全港从业员人数便多近50万人,假设每人代支八成薪金即约10000元计算,每月涉及公帑已高约50亿元,为期半年即达300亿元;这显然不是小数目了,如果其他行业均获类似资助,难免对公共财政构成庞大压力。要明白,新一份预算案已是赤字预算,赤字额约1400亿元,创出历史最高;这不是说,政府不应推出逆周期的撑企业、保就业措施,但对公帑使用必须审慎负责为之,不能胡乱慷纳税人之慨,也无可能对各行各业做到绝对公平,即如全民派钱便不见得就十分公平。
保就业的目的,乃是保市民饭碗,确保大家在疫情下不至饿倒。对此,政府须有所作为,但到底怎样作为,才能做到最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兼顾公平原则,具体政策存莫大複杂性。疫情最坏时刻尚未到来,其对经济就业打击的最坏时刻亦然;防疫抗疫基金必须把公帑用好、把饭碗保好,帮助香港平稳渡过今次难关。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明生
下一篇::讲真|「电锅蒸口罩」掩饰不了台当局窘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