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贫穷」愈见普遍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11月29日

根据扶贫委员会的最新数字,香港2016年的贫穷人口达135.2万人,创8年新高,贫穷率近20%,也即是说,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穷之中。

据政府统计,在政府推出的各项扶贫措施中,以公屋扶贫效果最好,综援次之。

人口逐渐老龄化、越来越多人退出劳动队伍是导致贫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收入长期低增长、无法追上快速增长的支出也是重要的构成因素。

虽然本港就业水平较高,失业率维持低位徘徊,但基层和社会整体工资增长水平却自2011年后一直逐步下滑,指望基层靠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摆脱贫穷,从趋势上看,希望不大。

实际上全球自金融海啸后,发达经济体普遍不仅面临着穷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且社会中担当中坚的中产阶级也出现了持续萎缩,对很多中产来说,现在已不是有没有机会上流的问题,而是如何能尽量保持现有的经济地位,不致下滑到穷人的地步了。

由于金融海啸后西方发达经济体为了刺激经济、稳定金融大量印钞,直接带动了资产市场,主要是楼市和股市的持续上升,资产价格特别是楼市的上升,使得基层百姓居住的支出快速增长。以香港为例,从2008年到现在,香港的楼价和租金大约上升了一到两倍,普通基层市民工资收入大约一半或以上要用于房租,支出快速增加,但收入却增长有限,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所谓的「在职贫穷」情况。

各国难改善贫富悬殊问题

虽然欧美创新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远超香港,也在局部(例如美国硅谷等地)创造出了很多高收入的优质工作,但整体出现了类似香港的情况,就是基层贫穷状况逐步恶化。据调查显示,美国三分之二的家庭拿不出急用的1000美元,而近几十年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几乎停滞。

从宏观角度看,金融海啸后货币宽松带动的资产市场的复苏主要惠及了拥有资产者,也就是相对富裕人群,而广大基层普遍的消费能力下降也带来了社会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胀低迷的现状。

金融海啸以来,各国央行大量印钞,刺激经济效果却差强人意,根本原因就是跌入了上面所述的社会总需求不足陷阱,仍以香港为例,要想改善香港的贫穷状况,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大量建设和提供公屋,但限于各种条件,这个办法却是知易行难、想得到却很难做得到。

恒指维持震蕩上行

在我们看来,香港贫穷人口居高不下、不断增加的现实折射出了发达经济体的类似困境,即基层缺乏消费能力已成为不容易解决的经济结构性问题,拖累了长期经济增长,而金融海啸后各国普遍面对的债务过高问题又使得通过借债增加消费的老办法不再有效,反有较大的可能将面对经济的长期低速化,低速增长的经济无法承受过高的利益,迫使货币政策保持长期宽松,很难收得过紧,这就是央行所面对的两难困境,也是我们长期看淡美联储进取加息政策的主要逻辑。

回到香港的贫穷问题,香港如果要在改善贫穷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离不开协助贫困家庭减低开支和增加收入两条路,减低开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贫穷家庭足量提供公屋,增加收入其实就是要社会提供一些新的高增值(例如创新科技)工作机会,但这两条路纯粹依赖本港都不容易走通,觅地建屋在香港困难重重,发展创新科技也缺乏环境和人才,最终的解决办法可能还要从与大陆经济融合的方向去寻找。

上周港股大致围绕29000点上下震蕩,成交量维持日均超过1000亿元,较大的成交显示港股29000点以上有一定沽压,后市估计维持震蕩上行的机会较大。

华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杨玉川

上一篇:恒指高开 招银国际:预测2018年恒指目标35000点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