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你的时间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11月05日

投资你的时间

网络图片

如果我说,时间可以零存整取,可以借贷,可以流通,你会不会觉得是天方夜谭?其实,可以把时间做成一个理财产品,用经济的手段来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

积累他人的时间,当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可换取别人的帮助,时间变成可流通的货币。银行是交易的平台。这里面分几个要素。志愿者就是投资(时间的)人。时间就是投资标的。接受帮助的时间就是投资回报。

举个例子,我的特长是钢琴,我愿意每周到社区合唱团伴奏1小时,为期半年,总计26个小时。若干年后,我因骨折,需要人照料起居饮食,我向银行提出申请,银行会派遣合适的志愿者,每天照顾我3个小时,总计100个小时。那等我痊癒后,我也可通过照顾老人等其他公益服务,将74个小时补上,继续储存我的公益时间。

注意兑现风险

如何防止滥竽充数?我建议建立一个评估体系。由接受帮助的人士/机构打分,志愿者如果不服评分结果,可上诉,由独立机构覆核。至于兑现的风险则是因时段、地理位置而造成的无法兑现。

当我们兑现时间的时候,希望志愿者足够近、快及专业。比如说,我在上海骨折,但大部分志愿者都在南京,那每日3小时的照料就变得不现实。所以,这样的项目最好由政府牵头,在全国範围推行,鼓励各色人群参与,达到规模化效应。

十多年前曾有一次时间捐献的试水。微软员工刘润,宣导大家捐出自己的时间,你有什幺特长,比如说你会教钢琴,可为公众、社会服务。其后,有很多白领、互联网界的精英都加入到捐献时间的志愿者行列。后来这个项目越做越大,越来越有影响力,在2007年4月2日晚9点全面升级到央视国际大型公益「慈善1+1」平台。

当时这个项目因为既有民间发起又有央视关注,所以效果很好。截至2007年4月9日为止,有838名志愿者,捐献了5357小时,帮助了逾2.17万人。但后来因种种因素,央视的慈善1+1平台于翌年下线了,这个项目也随之终结。

时间银行最好可灵活存取

像时间银行这样的项目,如果光靠一些业余的人、热心的人来做,也是很难支撑下去。如果光靠一个小机构,如居委会或者社会组织,也很难,因为它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援,必须规模化、规範化。

时间银行最好可灵活存取,做到30年不过期,首个月可使用。比如说,二十多岁的青年要确保这个投资长期有效,需要法律的保障,政府的承诺。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上海某个街道的居委会在居委会这个层面做了时间银行的项目,让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比如五六十岁仍有精力去照顾别人的低龄老人,去服务七八十岁的高龄老人。

慎防项目突然停

这个项目做了一年多,后来居委会书记换了以后,这项目就停了。其中有一个服务过其他老人的志愿者,后来她年纪大了,想起来曾参与过这个项目,就找到居委会,居委会却推脱。

我们从这个案例之中可看出来,时间银行就怕搞一段时间就停了,伤害了曾做过志愿者的一批人,令他们在时间上的投资无法兑现。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文明境界。经济有一双无形的手,可将时间的管理变得更为高效、可量化,以及可流通。

李逸嘉 (逢周一刊出)

上一篇:债市跌出长期配置价值 可惜抄底买盘开始缺钱
下一篇:【投行视野】新时代的启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