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深
每隔一段时间,关于「北上广」的「都市残酷物语」就会被拿出来重新讨论一番。之前有一部电视剧名叫《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近期又出现一部剧叫做《北上广依旧相信爱情》;年初有公众号因为策划「逃离北上广」而火爆一时,临近年关则有人再次讨论起「要不要回家乡」。对前途的希望与迷茫,对家乡的思念与排斥,不时令年轻人产生对人生和选择的严重焦虑。
逃离北上广,最主要的原因无外乎是艰辛的工作、低质量的生活和高企的生活成本,其中又以不断创出新高的房价最为令人绝望 又有什幺比辛苦付出多年,却始终无法被城市所接受更令人丧气的呢?以房价创出新高的深圳为例,在近期不断被提及的一份调查中,深圳有四分之三的年轻人因为高房价而动了逃离的念头;而在《2016中国年度最佳户主年度总报告》中,深圳的吸引力也被非一线城市杭州和成都超越;而之前刷爆朋友圈的《不要让华为跑了》一文,更是已经明确的点出了高房价「挤出效应」引发的现实焦虑。可见,即使在这座一直瀰漫着希望的「中国硅谷」和「前途之城」,高房价也已经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企及的危害。
哪里都是北上广
但正如年年「逃离北上广」,却又年年「逃回北上广」一样,离开了一、二线城市,年轻人会发现在逃离了可见的房价压迫之后,仍要面对众多不可见因素的「压迫」。同在近期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虽然在大城市经济压力极大,但在小城市中工作机会少,凡事都要「拼爹」,家庭与人际压力感上普遍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和二线、三线城市。结果是,无论是回到家乡做一份简单无聊的稳定工作,还是混迹于小城市粘稠的人际与酒桌当中,年轻人所感受到的压力并未减轻多少,反而还会产生思想状态上的种种不适。从现实中来看,显然更多的年轻人宁愿承受大城市「蜗居」的痛苦,亦不愿忍受这类「温水煮青蛙」式的生活。
事实上,当我们在讨论所谓「逃离北上广」话题时,讨论的其实是机会与成本的「性价比」问题。大城市成本高,机会也多;小城市机会少,成本也少;如何去权衡其中的大小,看的当然不只是房价,更要看能否公平的获得机会。事实上,即使是近几年对人才吸引力不断上升的杭州、成都、厦门等城市,其所依託的也正是互联网、科技等机会较多、竞争相对公平的行业的崛起。
如此看来,「逃离北上广」既不是对现代化生活的抗拒,亦不是对传统生活的留恋,而只是在「新」与「更新」之间的抉择。归根结底,大城市仍旧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小城市面貌也在不可抗拒地改变。乌托邦式的「家乡」已不复存在,无论我们往哪逃,怎幺逃,哪里也都是「北上广」。
下一篇::谁能唤醒装睡的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