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甲
一年烧钱超8亿的瑞幸咖啡,日前被爆出连咖啡机、奶箱等都拿去抵押了4500万元。是不是钱快要烧完了?瑞方解释称,符合瑞幸咖啡轻资产运营的思路。
相对于一年烧8亿的速度,4500万元能烧多久?不会焦虑瑞幸的资金链断裂,没有了便宜咖啡喝。而是为其一直摆出挑战星巴克的姿式,似乎现在已露出落败的苗头,而深感惋惜。出师未捷钱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虽然挑战赛还未到终场,瑞幸敢于挑战星巴克,这种立志做国际级的饮食企业的宏伟抱负,还是值得狠狠表扬一下。说真的,国人常把「民以食为天」挂在嘴边,五千年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至今在世界饮食行业,中国却从未出现一个国际级的品牌。如果说高科技的追赶非一日之功,那为何饮食这样传统行业也落后一大截呢?什幺时候中国也能出现一家如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这样的世界级的饮食企业,或是出现像雀巢这样的国际一流的食品品牌?
挑战只是一个炒作的噱头?
其实,从竞争的技术层面来讲,瑞幸挑战星巴克,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种盲目。瑞幸自认为找到了星巴克咖啡很贵的这一最大弱点,大打价格战,总是围绕咖啡的口味之类本身做文章。实际上,星巴克卖的不只是咖啡,而是卖的社交文化、休闲文化、泡吧文化,附加的还卖的是白领及中产的标签。比如说一般的白领阶层,一个人想找个地方发发呆,二三好友下班后一起找个地方闲聊,或者一群人想正式或非正式地谈点事,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去星巴克。
这正是星巴克的服务及产品定位,从而所极力营造的吧文化氛围。与其说这是咖啡的副价值,还不如说星巴克的主价值。
而瑞幸又认準星巴克「没有线上销售渠道」弱点,宣称其是互联网企业,以网上点单的外卖便利作为主卖点之一。试问,送到家裏或者单位裏喝,还有那种泡吧的氛围幺?这正如同样一部电影,在家裏看碟,与在电影院裏看宽屏,这效果能一样嘛?
故此,瑞幸挑战星巴克,从一开始就有点鸡同鸭讲的味道,彼此不在一个频道啊。转而又一想,普通网友都能看出来的老梗,难道瑞幸就没有看出来?
或许有一个解释,挑战星巴克只是一个炒作的噱头,蹭名牌混热度而已?自从瑞幸咖啡出生以来,围绕?它的各种质疑就从没停下来。几度传闻赴港赴美上市,似曾相识燕归来。烧钱做大规模和提高知名度,而后上市迅速套现走人,留下一地鸡毛。这是近年来内地资本的老套路而已。资本患上了深度近视眼,而且度数在不断加深,为什幺不差钱的内地资本就不能来点真诚,来点情怀?真心创造出一家真正的国际饮食品牌呢?


下一篇::泛绿已归队 蓝营还在造「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