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之伟大与幸运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11月07日

金庸之伟大与幸运


流深

华人世界最着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查良镛先生),于2018年10月30日与世长辞,引起了整个文化圈的震动。但与以往名人过世稍有不同的是,查先生的离世引发的反响远远超出了文化精英群体 上至国家领导人和政商名流纷纷致唁电表哀悼,下至普通网民和媒体刷屏式的自发悼念,都无不显示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力之大。不夸张地说,只要是华语文化影响到的地方,就有人受到金庸和金庸作品的影响。

金庸的伟大,远不止于此。要知道,让金庸得以成名的这15部武侠小说,可以说是部部经典、本本畅销,几乎每一部小说在连载之时都能立即引起热议。而各本小说亦都独具特色,历久弥新,相较同一时期的其他知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作品在质量上是最稳定的,在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亦是最杰出的。最值得惊歎的是,在这15部作品中,最晚成书的《鹿鼎记》亦早在1972年,即查先生48岁时就已写完。换句话说,查先生仅用了半生的时间,就已经拥有了其他作家终生都梦寐以求的声望、财富和影响力。而在后半生中,查先生依靠修订和整理自己的作品,亦能轻鬆维持作品的影响力和自身地位。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经典」恐怕难以再现

应该说,能成就这样的伟大,金庸小说的优秀和经典固然是根本,却也有不少应归功于时代的幸运成分:一开始,查先生的武侠小说虽然在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畅销,但在大陆及台湾却一直遇到阻碍 在台湾,因为《射雕英雄传》涉嫌宣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而被禁;在大陆,武侠小说更是就被视为「大毒草」、「地摊文学」等而长期只能依靠盗版在小範围传播。直到两地先后解禁并开放,金庸小说才真正在大陆和台湾这两个华语文化的核心地带广泛流传,查先生更是一度获得邓小平的接见和认可。尤其是在大陆,金庸小说的独特类型、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背后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立刻在刚刚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赢得了数量可观的读者。

如果说,金庸在内地的第一批读者是依靠文字建立起来的,那幺后来的金庸迷,则很多源自于电视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电视机的不断普及,许多人正是依靠83版《射雕英雄传》、95版《神雕侠侣》、97版《天龙八部》等一系列经典港剧认识的金庸。对很多人来说,或许他们始终都没有或很少读过原着,但依靠这些不断重放的电视剧,以及后来更多次的翻拍,金庸的武侠自始至终都在流行文化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亦没有让金庸武侠显得过时,反倒是通过BBS讨论区、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剧等新的形式,收割了一批又一批新世代的拥趸。

所以说,查先生即是伟大的,更是幸运的。他有幸生在一个可以让通俗文学得以出头的平民时代,避开了传统精英对文化审美的把持和话语权;他有幸见证了内地的改革开放,见证重拾文化宽容和多样性;他更有幸经历了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将「金庸武侠」这个百年难遇的「IP」一再推广。查生身后,这样的「经典」恐怕难以再现。

上一篇:过站为何成了过身?
下一篇:马云拿什幺叫板「脱虚向实」

分享到